黑土地上的新农人有了“新耕法”
发稿时间:2025-09-02 10:09: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一个种子从繁育到推向市场,要多久?李艳欣的答案是:至少10年。
8月25日,记者参加“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推动乡村现代产业提质增效”主题采访时,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见到了李艳欣。作为一家种业公司的负责人,她向记者分享了育种经验:每天早6点和晚6点,她都要去地里看秧苗长得怎么样。“如果今天刮风了,我要去看有没有倒的。如果有倒的,那么这个品种在抗倒性上就会被筛下去。”
“在反复筛选测试中,一个品种才应运而生。”李艳欣说,育种的过程就像考试选拔人才一样,“100多个孩子里能优中选优出来的,一定是出类拔萃的,肯定是各方面都好,不可能数学好、语文不好。”
李艳欣计划将时下火热的AI引入育种中,加快速度找到优质种子基因,减少田间试验成本。采访中,记者发现,在这片黑土地上,不光育种越来越有“科技范儿”,田间管理、农产品深加工同样也有科技力量加持。现代农业正加速拥抱新技术。
“面朝黄土”变成“面向屏幕”
8月25日,在桦川县一块稻田旁,桦川县玉成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总经理赵德山,向记者介绍了矗立在地头的白色机器——全自动孢子捕捉分析仪。
在他看来,庄稼就像人一样,也会“感冒生病”。这些病是由一种叫“孢子”的东西引起的。这个分析仪可以捕捉孢子、分析病菌,还能提前预警。
为了全面掌控这些信息,赵德山带记者离开稻田,来到一处办公楼。这里的一块大屏,汇总了土地实时情况。
记者在上面看到了土壤温度、湿度、pH值、含氮量等多项数据。获取这些数据依赖地里安装的各类传感器。“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赵德山说。
8月27日,在佳木斯市富锦市万亩水稻公园,记者也看到了一块大屏。它集成了智能灌溉、秸秆焚烧监测、作物分析、黑土地保护等各类农业数据。
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张羽介绍,他们2015年开始大范围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2021年又对相关系统、设备进行升级。根据传感器等设备的安装情况,部分功能实现了全市覆盖,比如测土配方。部分功能实现了区域性覆盖,比如虫害自动化识别。
张羽着重介绍了虫害自动化识别。他们搭建的相关系统,已经实现“虫脸识别”。“一个虫子是二化螟,还是稻螟蛉,(系统)可以实时监控。”虫子数量达到一定标准,农业专家会分析并给出管理意见,最大程度实现精准防控。
张羽还介绍了他们引入的遥感功能。该功能一方面用来识别作物种植面积,另一方面为各类补贴精准发放提供数据支撑。
“现在全市哪个村大豆、玉米、水稻(种植)面积是多少、哪块地是什么作物,一目了然。不仅今年能查,5年之后,我还能查到这块地(种的)是啥,保障国家补贴资金合理有效(发放)。”他说。
除了大屏,富锦还有“小屏”——农业部门开发的一款手机App。用张羽的话说,“要打通农业信息到农户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在该App界面看到,上面有农药登记查询、肥料登记查询、属地病虫档案等模块,还滚动播放农作物病虫情报。据悉,从年初到现在,这款App已经下载了两万多次。
农闲时,大家喜欢刷短视频。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了迎合大家喜好,在快手平台也开通了官方账号,更新病虫害防治知识、大豆播种注意事项等。该账号已有近6000个粉丝。
提高产量,降低化肥用量
在作物生长过程中,不仅要防治病虫害,还要及时灌溉和施肥。如何在提高产量的基础上,降低化肥用量,成为黑土地保护的一道必答题。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近年来,黑龙江多地正在探索推行水肥一体化技术。通俗来讲,这项技术就是灌溉和施肥同时进行,将肥料溶解在水中,通过管道系统(如滴灌),在浇水的同时,将肥料精准、均匀地输送到作物根部。这项技术能减少化肥用量,还能提高单产。
8月26日,记者来到佳木斯市汤原县香兰镇大有村大豆单产提升示范基地。据大有村党支部书记李泉霖介绍,村里一片约200亩的试验田是今年才开始试验水肥一体化技术的。
记者观察两株大豆秧苗——一株采用了水肥一体化技术,另一株没有,能直观了解这种技术给大豆秧苗带来的变化。
首先在高度上,前者比后者高30-40厘米;其次在粗度上,前者明显粗于后者,且根系更加发达;最后在豆荚饱满程度上,前者不仅豆荚数量多,而且用手触摸感觉更加紧实、饱满,秧苗顶部的豆荚同样饱满,这是后者达不到的效果。此外,采用水肥一体化技术种植的大豆秧苗株距更小,单位面积内的秧苗更多。
李泉霖对目前的大豆长势很满意。这位种地“老把式”说,以往一垧地黄豆(15亩)能产6000多斤,“现在我保守估计一垧地能打8000斤。”
产量预计能提升的同时,化肥用量则在下降。“以前一垧地用5袋,就是500斤,今年用了300斤。”李泉霖说。
李泉霖说,使用这项新技术不会增加成本,主供水管道的使用寿命是2-3年,分管道为1年,“一垧地的成本大概500元”。他坦言,与单产提高带来的收益比,这点钱花得值。
在富锦市采访时,记者看到,这里也在试验水肥一体化技术。富锦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张明秀坦言,农业技术的推广不能一蹴而就,要经过漫长试验,积累丰富经验后才能推广。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张明秀逐渐发现了一些可以改进的地方。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水温问题。盛夏时节,地下水温度较低,如果直接输送到地里,会刺激作物根部,“我们计划建一个晒水池,等水温上来后再往地里(输送)。”
她还发现,大豆生长的不同阶段应该用不同的肥料。精准施肥不但节省肥料,还能提高产量。
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作物高度和种植密度都增加了,如何解决通风和倒伏问题?在一片利用该技术的玉米地,张明秀向记者解释,可以采用化学调控措施降低株高,也就是喷洒一定的化学药剂。这样,就可以让作物不“疯长”。
为了解决通风问题,大家探索出改变垄与垄间距的办法。记者在玉米地看到,垄与垄间距以40厘米和80厘米交替排列,以保证通风。
记者不仅看到了科技给种田带来的变化,还看到了农产品深加工的潜在市场价值。
有的公司利用大米生产中产生的米皮和米胚制作稻米油,使用这种油能最大程度还原食品本来的味道;有的利用玉米淀粉提取生产支链氨基酸肽等功能食品,这是运动达人的最爱。在富锦一个产业园区,这类企业集聚在一起,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