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首颗地球物理场探测业务卫星成功发射

    国家航天局消息,6月14日15时56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成功将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02星发射升空。这是我国在地球物理场空间观测领域探测能力建设的又一重大成果,进一步提升我国对重大自然灾害的“天-空-地”立体监测能力。【详情】

  • 雄安国际机器人大赛决赛启动

    第二届雄安未来之城场景汇“雄安国际机器人大赛”决赛在雄安新区场景汇科创园正式启动。大赛组委会还在场景汇科创园同步启动未来城市场景体验周,机器人展区设置机器人+人工智能、机器人+制造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安全应急和先进技术模块五个场景板块。【详情】

  • 我国研制出超稳定钙钛矿发光二极管

    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肖正国教授团队提出了一种被称作“弱空间限域”的新方法,制备出了晶体颗粒更大、更耐高温的全无机钙钛矿薄膜,成功将发光二极管(LED)亮度提高到116万尼特以上,使用寿命超过18万小时。【详情】

  • AI之下,人格权益如何保护?

    如今,社交平台上,个人声音被收集、合成、制作、模仿,甚至篡改的现象已经较为普遍,成为有些人猎奇恶搞,获取流量的工具。【详情】

  • 三张“导航图” 教你破解AI的“不懂装懂”

    用胶水固定披萨上的奶酪、秦始皇发明了电灯、人是香蕉进化来的。这是谁的幻觉?AI的!AI为什么经常一本正经胡说八道?先别着急,让我钻进它的脑回路里一探究竟。【详情】

  • 5G-A商用加速,“新速度”会带来哪些新变化?

    “5G-A技术拓展了移动通信的能力边界,不仅可以助力行业生产,提升管理效率,与其他领域技术融合也为未来的生活与生产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当下,一些地方和企业抢抓人形机器人、低空飞行器、自动驾驶汽车等智能硬件发展机遇,加速5G行业终端规模化部署,进一步提升5G-A商用服务能力。【详情】

  •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一线观察

    百年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关键变量。粤港澳三地如何勠力同心,最大程度发挥各自优势、释放协同效应,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日,记者深入大湾区,探访粤港澳协同创新的生动实践。 【详情】

  • 自然指数2025科研领导者榜单:中国保持第一

    今天发布的自然指数科研领导者榜单数据显示,根据2024年全年数据,中国继续保持第一的位置。居优势地位的一些西方国家,加拿大、法国、瑞士、英国和美国的降幅都至少为7%,澳大利亚和德国的降幅不到3%。【详情】

  • 2025年高考试卷中的科技元素

    编者按 2025年高考落下帷幕,然而对于广大考生而言,人生新征程才刚刚拉开序幕。这是因为水在煮沸、冷却后,其中的碳酸钙会变成固态,而这些固态碳酸钙颗粒的沉降过程会把水中的微塑料一起“打包带走”。【详情】

  • 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攻关和应用试点启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联合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工作。试点期为2025—2027年,将分阶段实施一批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攻关和应用试点项目,促进研用双方结对开展攻关,推动产品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场景中应用验证和迭代升级,形成一批能够满足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的机器人产品。【详情】

  • 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将亮相北京亦庄

    全球首个具身智能机器人“4S”店,将于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期间正式亮相,落地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园(亦庄)。作为北京机器人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和世界机器人大会的永久举办地,北京亦庄目前已汇聚300余家机器人和智能制造生态企业,产业链规模突破百亿元。【详情】

  • 会飞又会游的“鲲龙”到底有多牛?

    获颁生产许可证,会飞又会游的“鲲龙”到底有多牛?【详情】

  • 让AI自己设计芯片,中国科学院发布“启蒙”系统

    近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处理器芯片全国重点实验室联合软件研究所,推出全球首个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处理器芯片软硬件全自动设计系统——“启蒙”。处理器芯片被誉为现代科技的“皇冠明珠”,其设计过程复杂精密、专业门槛极高。【详情】

  • 人工智能+,“加”出新速度

    前不久,国家邮政局公布的快递服务质效情况显示:今年一季度,快递服务全程时限为54.34小时,同比缩短4.35小时;用户快递服务满意度得分为84.8分,同比上升1.2分。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邮件快件收寄、分拣、运输、投递、仓储、客服、管理等环节都得到了普遍应用,对生产与服务、管理与决策发挥了重要作用。【详情】

  • 我国发布全球首个深海海山数字化智能系统

    在2025年世界海洋日及联合国海洋大会期间,我国正式发布全球首个深海海山数字化智能系统并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我国近年来发现西太海山底栖生物新物种113个,提升了西太平洋深海底栖生物多样性认识水平。【详情】

  • 科学家证实大模型能像人类一样“理解”事物

    记者10日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首次证实,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自己学会了“理解”事物,而且这种理解方式和人类非常类似。何晖光介绍,他们从海量实验数据里总结出66个代表人工智能如何“理解”事物的关键角度,并给它们起了名字。【详情】

  • “地球哨兵”BINGO射电望远镜设计制造完成

    在亚马逊热带雨林边的巴西帕拉伊巴州,即将迎来一座中巴两国科技人员联合打造的科技重器——“捕捉宇宙中重子声学振荡信号(BINGO)”大型单口径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后,BINGO射电望远镜将进行快速射电信号扫描,探测宇宙深空发来的重要信号,从而揭示宇宙结构和暗能量的奥秘。【详情】

  • 在北斗星群间架设“天路”

    近日,国防科技大学空间仪器团队攻克星间链路光频梳精密测量难题,光频梳精密测量的测距精度优于1.6纳米,达到目前公开报告的最高水平,可为下一代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星间链路超精密测量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详情】

  • 两部门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场景应用试点

    与此同时,在家庭、社区和养老机构等场景中试点应用,在应用验证过程中完成产品迭代升级,应用验证周期不少于6个月。鼓励产品研制单位和应用试点单位联合开展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标准研究,聚焦场景需求和应用安全研制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产品和服务标准规范。【详情】

  • 中国已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合作关系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日前举办发布会,介绍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有关情况。2023年首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上提出的《国际科技合作倡议》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人类发展面临越来越多重大挑战。【详情】

  • 西气东输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天然气5500亿立方米

    西气东输管道系统累计向长三角地区输送天然气达5500亿立方米,折合替代标煤7.1亿吨,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硫1399.2万吨、粉尘3.98亿吨和二氧化碳8.04亿吨。【详情】

  • 人工智能托举低空经济腾飞

    低空人工智能汇聚具身智能、数字孪生等多个前沿领域技术,这些创新不仅服务于低空应用,还将赋能其他行业。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大响说,低空交通落后是我国低空经济发展的短板,应建设全民应急医疗航空保险机制,建立应急医疗航空基金,带动低空产业发展。【详情】

  • 信息通信业夯实领先地位

    “我国已建成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5G应用融入97个国民经济大类中的86个,工业互联网实现41个工业大类全覆盖,推动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等加快布局,有效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详情】

  • 我国已发布9项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

    记者从2025年全国有色金属“双碳”大会上获悉:截至目前,我国已发布9项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涉及畜产品、电解铝、化学纤维、塑料制品等。其中,《温室气体 产品碳足迹量化方法与要求 电解铝》为首个工业领域产品碳足迹国家标准,明确了核算边界、核算方法、发布形式、数据质量要求和溯源性要求等。【详情】

  • 中国散裂中子源研制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

    中国散裂中子源直线加速器首支紧凑型P波段大功率超构材料速调管。【详情】

  • 航天员的日常“工作清单”又完成了哪几项?

    自5月22日圆满完成首次出舱活动后,神二十乘组稍作休整,随即进行新一轮的在轨工作。来看看三名航天员的日常“工作清单”又完成了哪几项?【详情】

  • 特高压送电瞬间有多震撼?

    特高压送电瞬间有多震撼?“陇电入鲁”工程日前投运,每年可从甘肃向山东联合输送风电、光伏、火电及储能电量超360亿度。【详情】

  • 渤海最大油气平台完成浮托安装

    记者6月8日从位于天津的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获悉,垦利10-2油田群开发项目(一期)中心处理平台成功完成浮托安装,打破渤海区域海上油气平台安装的尺寸和重量纪录。垦利10-2油田位于距天津约245公里的渤海南部海域,区域平均水深约20米,是迄今为止我国海上发现的规模最大的岩性油田,原油探明地质储量超过1亿吨。【详情】

  • 国际首次!我国科学家合成新核素镤-210

    记者6月5日从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获悉,该所研究团队与合作者利用中国超重元素研究加速器装置(CAFE2),首次合成了新核素镤-210,这是目前已知的最缺中子的镤同位素。此项研究中,团队利用CAFE2提供的钙-40束流轰击镥-175靶,通过熔合蒸发反应,合成了新核素镤-210,并测量了镤-210的α衰变能量和半衰期。【详情】

  • 智能驾驶不等于完全自动驾驶

    前不久,安徽、江苏、浙江等地的高速公路上出现了诸如“高速路况复杂,慎用辅助驾驶”“智能驾驶只是辅助,高速开车仍需专注”等警示标语,引发社会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及应用的关注。【详情】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

    北京时间2025年6月6日04时45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六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4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详情】

  •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办电服务体系

    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互联网办电服务体系,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高效便捷办电服务方式基本形成。我国已基本实现“三零”“三省”服务全覆盖,即低压用户用电报装“零上门、零审批、零投资”,高压用户用电报装“省力、省时、省钱”,近5年累计为用户节省办电投资超过3000亿元。【详情】

  • 风光新能源推动我国能源转型提质焕“新”

    云南省也是我国风光新能源的富集区,近年来,正在新建工业园区、改建原有工业园区上面下功夫,力求实现工业园区内纯绿电供给服务。以风光新能源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正在为能源转型提质焕“新”提供绿色动能,共同引领我们迈向一个更加清洁、可持续的未来。【详情】

  • 类太阳恒星宜居带发现“超级地球”

    近期,由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顾盛宏领衔的国际联合研究团队,首次利用凌星中间时刻变化(TTV)反演技术,在类太阳恒星的宜居带内发现一颗质量约为地球10倍的“超级地球”——开普勒725c。【详情】

  • 我国科学家确证存在史前母系社会组织

    我国科学家凭分子遗传学证据确认,山东广饶傅家遗址存在距今4750年以前由两个母系氏族构成的社会形态。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波介绍,这一发现为摩尔根、恩格斯关于母系社会的理论提供了直接的东方实证,在人类文明起源研究领域具有重大意义。【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