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吐哈油田采用气举技术“十四五”增油3.3万吨

    “十四五”期间,吐哈油田采用气举技术累计实现增油3.3万吨、增气12.6亿立方米。聚焦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开采难题,吐哈油田气举技术中心首创多级气举阀连续油管气举技术,在5口井成功应用,不仅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更成为国内外深井超深井开采的重要技术参考。【详情】

  • 逐梦世界“第四极” 写就科技报国答卷

    “十五五”规划建议为中国青年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成长之路,清晰勾勒出人生发展指南。长期以来,团队坚守深海浮力材料前沿阵地,实现了该领域的全链条自主研发,为我国深海装备拓出了一条自主下潜的路径。【详情】

  • 我国形成300余项6G关键技术储备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6G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今年是6G标准化研究全面启动之年,6G发展正处于技术创新加速演进、产业方向愈发清晰的关键阶段,亟需各方进一步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详情】

  • 国家工业遗产总量达264项 火箭总装厂等项目入选

    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13日在黄石为第七批获评国家工业遗产的项目授牌,国家工业遗产总量达264项。在授牌活动的同时,包括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湖南桑植官田遗址等8项工业考古成果也首次得到推介。【详情】

  • 我科学家在金属中发现“负能界面”

    12日,记者从辽宁材料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联合研究团队近日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辽宁材料实验室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李秀艳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介绍,卢柯研究员团队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结构调控与性能突破研究。【详情】

  • 我科学家首次在植物中发现稀土成矿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悉,该院研究员朱建喜团队在一种名为“乌毛蕨”的蕨类植物体内,发现大量富集的稀土元素,并且首次观测到这些稀土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形成了一种名为“镧独居石”的矿物。研究人员发现,乌毛蕨属于一类特殊的稀土“超积累植物”,仿佛土壤中的“稀土吸尘器”,能高效吸收并浓缩分散在环境中的稀土元素。【详情】

  • 世界最大5000平方米高空风力发电捕风伞开伞

    高空风力发电是利用自主系留空中组件捕获300米以上高空风能,实现风能到电能转换的新能源技术。近年来,高空风能发电技术的价值逐步凸显,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可持续、可再生的能源解决方案。【详情】

  • 人工智能让交通运输更“聪明”

    借助智能建造装备,交通工程建设作业更精准、质量更可靠;搭载智能交通系统,事故发生减少、交通更顺畅;依托智能设计算法,线路更合理、出行更绿色……“人工智能+交通运输”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详情】

  • “十五五”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将有何期待?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11月11日在上海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人同时表示,机器人作为智能装备的典型代表,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详情】

  • 国产可重复使用火箭“智神星一号”完成海上试车

    近日,山东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一枚白色火箭矗立在试车平台上,伴随着一阵轰鸣,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取得圆满成功。据了解,“智神星一号”首飞任务将在甘肃酒泉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星河动力自建工位开展。【详情】

  • 我国最大储气库开启今冬采气

    11月10日,我国最大的储气库——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呼图壁储气库正式启动第十三周期采气工作,全力保障今冬明春天然气供应。呼图壁储气库储气量超百亿立方米,外输天然气不仅保障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等新疆北部城市用气,还输送到北京、上海等西气东输沿线城市。【详情】

  • 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6G将如何改变生产生活?

    在人形机器人、脑机接口以及6G领域,一众企业抢滩未来赛道,一批前沿技术已来到规模化应用的前夜。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美的集团首席技术官卫昶表示,美的集团将从自身的应用出发,推进人形机器人融入工业智能制造场景,尤其是人形机器人等多个机器人与工厂大脑的协同应用。【详情】

  • 611款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完成备案

    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创新发展和规范应用,网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持续开展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工作。【详情】

  • 两部门引导新能源消纳 新型电力系统建设加速

    记者11月10日获悉,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印发《关于促进新能源消纳和调控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提出2030年、2035年新能源消纳调控工作目标。推动源网荷储一体化、绿电直连、智能微电网、新能源接入增量配电网等新能源就近消纳新业态健康可持续发展。【详情】

  • 新DNA存储方案显著提升数据恢复能力

    记者11月6日获悉,天津大学应用数学中心与合成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教授吴华明团队在《自然·通讯》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提出名为“StairLoop”的新型DNA存储方案,显著提升了在高错误率合成环境下DNA存储的数据恢复能力。【详情】

  • 我科研团队提出原子量子计算新架构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詹明生、许鹏团队在中性原子量子计算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面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创新性提出一种基于光纤阵列的原子量子计算架构新方案。【详情】

  • 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达5325种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详情】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任务有序推进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推迟后,工程秉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措施,组织对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全面进行仿真分析和试验及安全性评估,研究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实施计划,各系统严格按流程开展各项测试和联调联试,组织关键产品状态判读和质量确认,着陆场正在开展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综合演练。目前,空间站组合体状态正常,具备支持两个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能力。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工作生活正常,正与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共同开展在轨科学实(试)验。【详情】

  • 科普进校园:让地震避险成为“肌肉记忆”

    今年10月11日云南鲁甸县发生4.8级地震时,鲁甸县第一中学师生地震避险监控视频显示,地震波到来时,同学们迅速蹲下抓住课桌腿,并用书本护住头部,待地震晃动明显减轻后,开始有序跑出教室。【详情】

  • 一日两箭,5星升空

    当日5时01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二号卫星01星、02星、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11时32分,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九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采用“一箭双星”的方式,将楚天二号技术试验01星、02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详情】

  • 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居世界前列

    基于最新人工智能理论、采用领先计算架构的智能算力,正在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依托智能算力实现高效模型训练与推理,极大加快了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创新。百度基于文心大模型与飞桨深度学习平台打造的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底座,正在助力千行百业提效降本。【详情】

  • 新研究从药物生产中意外发现超强抗生素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详情】

  •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超1800万个

    截至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今年以来,国家能源局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持续扩大充电设施规模,加快推动技术业态创新,有力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详情】

  • 智能网联汽车决胜“下半场”

    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正在推动产品形态、产业格局、基础设施和出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从封闭场地测试到开放道路应用实践,再到“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示范,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应用部署稳步推进。【详情】

  • 甘肃探获超7亿吨大型冶镁白云岩矿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近日成功探获一处超大型冶镁白云岩矿床,资源量超过7亿吨。经估算,露天开采范围内,累计查明冶镁用白云岩矿石量超7亿吨,还探明3亿余吨建筑用白云岩。【详情】

  • 控制喜马拉雅东部地震活动关键机制发现

    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基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宽频带地震台站获取的最新数据,该所科研人员发现,印度板块正以低角度俯冲至青藏高原之下,这一过程强烈挤压地壳,是控制喜马拉雅东部地震活动和山脉隆升的关键机制。【详情】

  • 固态电池快充与寿命可以兼得

    电动车充电慢、冬天“趴窝”、安全隐患大……这些困扰电动出行的难题,迎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固态锂金属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被誉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在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详情】

  • “羲和”号揭示太阳“暴脾气”的时序光谱特征

    记者5日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基于“羲和”号卫星对太阳爆发源区不同物理过程进行分区积分光谱分析,成功解构出爆发过程中,太阳暗条的抬升、回落,耀斑带区域的色球压缩、蒸发等不同物理过程的特征,以及各过程混合后的时序光谱特征。“‘羲和’号提供了太阳爆发源区低层大气等离子体动力学过程的丰富信息,这项研究挖掘了‘羲和’号在太阳与恒星比较研究领域的科学价值。【详情】

  • 天津大学等筛选出新型高性能电池材料

    在能源存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因其卓越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系统中。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先进科学》,为高性能电池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支撑。【详情】

  • 人形机器人“搏击起舞”引关注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主论坛“六小龙乌镇对话”现场。”  从展台上的“自由搏击”,到“六小龙乌镇对话”中的前瞻性思考,人形机器人正以可见的速度从“炫技”走向“实用”。【详情】

  • 我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近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这也是我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星际天体阿特拉斯与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相对位置示意图(右图是2025年10月3日相机拍摄时左图的局部放大)【详情】

  • 截至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1亿千瓦

    11月5日举行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我国新型储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详情】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详情】

  • 接入AI大脑 帮农民种地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神农大模型3.0,并同步推出拥有36个专业智能体的“神农大模型智能体平台”。变聪明之后的大模型,还辅助北京的新农人崔若冰种水培蔬菜,帮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李家村的村民种大豆、玉米、水稻等。【详情】

  • 基于超导量子芯片的暗物质搜寻新架构提出

    记者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高级工程师周经纬、教授荣星等人基于超导量子比特体系,提出一种可扩展的暗物质搜寻架构,并成功在多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完成了原理性实验验证。【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