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企首制超大型LNG运输船试航

    11月20日,17.5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鑫福124”轮停靠在江苏扬子鑫福造船有限公司码头。当日,“鑫福124”轮在海事等部门全程协调保障下,于江苏泰州泰兴市顺利出江试航。该船为我国民营企业首制超大型LNG运输船。【详情】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144位专家当选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1月21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本次增选后,我国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908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002人。【详情】

  • 2026全球计算十大发展趋势发布

    11月20日至21日,2025世界计算大会在长沙举行。20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发布的2026全球计算十大发展趋势显示,明年全球算力成本将呈现“高绝对支出”与“低相对成本”并存的格局,具有“成本双轨化”的鲜明特征。在大会现场,昇腾384超节点系统、超智融合算力集群、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脑机接口等创新产品异彩纷呈。【详情】

  • 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核电机组建设全面启动

    11月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详情】

  • 沙漠里建起巨型“充电宝”

    吊车运转、机械轰鸣,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3000余名建设者在库布其沙漠加紧冲刺,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初具雏形。 【详情】

  • 到2027年建成200个左右高标准数字园区

    记者19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指南》,提出到2027年,建成200个左右高标准数字园区,实现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详情】

  • 完成首年太空考验 我国首批“月壤砖”状态良好

    日前,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地球,其中包括首批用于月面建造研究的“月壤砖”样品。基于这一思路,项目团队根据真实月壤成分配制模拟材料,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成“月壤砖”。【详情】

  • 揭开宝宝“冻龄”科技之谜

    11月17日,一则“湖南一婴儿一出生就15岁”的消息迅速冲上微博热搜,并持续两天占据热搜排行榜。为何会存在一出生便有“15岁”的婴儿?这类婴儿的长期健康状况是否有风险?科技日报记者18日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详情】

  • 能源企业开启冬供模式 多地储气库创注气新高

    随着新一轮寒潮天气的到来,我国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已经正式开启,能源保供也步入迎峰度冬关键期。中国石油华北油田河北储气库分公司总工程师 卫俊杰:本轮采气期间,用气高峰时日供气能力可以满足超三千多万户家庭的生活用气需求。【详情】

  • 探索“人工智能+制造” 工信部最新部署

    1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指南》(下文简称《指南》)。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制造”应用探索,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建设,推进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规模化部署,推动企业生产智能化跃升。优化算力基础设施,科学合理统筹通算、智算、超算等多元算力应用,提高算力资源利用效率。【详情】

  • 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将实行“三统一”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详情】

  • 我国首个商业航天标准化智能服务平台发布

    11月17日,2025首届商业航天标准化学术交流会在海南海口举行。会上,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个商业航天标准化智能服务平台“天钧”,这标志着我国航天标准化事业进入数字智能时代。【详情】

  • 合力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动力电池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今年2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提出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详情】

  • 自主创新为极地科考保驾护航

    海浪、海风、海冰等海洋自然灾害,常给人类生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也是执行极地科考任务的潜在挑战。11月14日,“雪龙”号气象预报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张蕴斐在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南极大学”作气象保障主题专题讲座。【详情】

  • 我国海拔最高风电项目并网发电

    17日,华电琼结风电项目在西藏山南市并网发电,机位点最高海拔5370米,成为我国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在海拔5370米的高度建设风电,需面对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约57%、昼夜温差超20摄氏度等挑战。【详情】

  • 饿一饿更健康?中国团队找到科学解释

    近年来,“轻断食”之风流行,人们通过控制进食时间让身体保持适度饥饿,以此调动脂肪、稳定血糖,清除体内的老废代谢物。接着,雷群英团队将目光投向肿瘤中最常见的突变癌基因KRAS,试图用基础科学解决临床难题。【详情】

  • 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

    11月12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这份文件首次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破解当前教育难题、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举措。应该说,当前我国的科技教育还存在着“学段衔接不畅、资源分布不均、理论与实践脱节、评价难”等问题。【详情】

  • 嫦娥六号采回月壤中发现“铁锈”

    这项成果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自人类登月以来,月球被认为整体还原,极度缺少氧化作用的关键证据,特别是赤铁矿等高价态铁氧化物。【详情】

  • “中国屏”靠什么逆袭

    此后,《电子信息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4—2016年新型显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计划》《超高清视频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2年)》等一系列政策、规划接续发力,推动我国显示产业驶上发展“快车道”。【详情】

  • 月球磁异常可能是“撞”出来的

    值得关注的是,该反应的中间产物为具有磁性的磁铁矿和磁赤铁矿,可能是南极-艾特肯盆地边缘磁异常的矿物载体。据悉,该研究成果由山东大学行星科学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云南大学科研人员共同完成,得到国家航天局月球样品的支持。【详情】

  • 西北最大的新疆油田累计注入二氧化碳突破200万吨

    记者11月17日从中国石油获悉,我国西北地区规模最大的新疆油田二氧化碳捕集封存与利用项目累计注入二氧化碳突破200万吨,标志着我国在高碳排放地区推进大规模二氧化碳封存,促进油气增产和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详情】

  • 我国研发的微观世界“超级相机”成功验收

    记者16日从中山大学获悉,我国首台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以下简称“高能非弹谱仪”)成功验收,这台致力于观测物质微观世界的结构与动力学性质的大国重器填补了我国百毫电子伏以上非弹性中子散射的空白。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详情】

  • 荣耀郭锐:构筑全球化AI终端生态,加速端侧AI消费级落地

    走进2025消费电子创新大会(CEIC 2025)展馆,创新突破与生态构建所驱动的产业新风向清晰可感。”据郭锐介绍,在“阿尔法战略”指引下,荣耀通过“新体验、新连接、新模式”加码构建AI终端新生态,为端侧AI技术落地消费级市场按下“加速键”。【详情】

  • 国内首个千吨级超大型单体金矿床被探明

    自然资源部表示,大东沟金矿全区负720米标高以上共探明金矿石量25.86亿吨,金金属量1444.49吨,平均品位0.56克/吨。据介绍,大东沟金矿是我国发现的又一超大型低品位露天金矿,目前已通过开发利用经济性论证,预期效益良好。【详情】

  • 科研团队监测显示九寨沟遗产地生态恢复成效显著

    11月7日至13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空天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副主任付碧宏带领的科研团队,与九寨沟世界遗产管理局(以下简称“九寨沟管理局”)联合开展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和野外实地科考活动。综合监测评估结果显示,经过八年的自然恢复,辅以人工治理,九寨沟遗产地震后生态恢复成效显著。【详情】

  • 吐哈油田采用气举技术“十四五”增油3.3万吨

    “十四五”期间,吐哈油田采用气举技术累计实现增油3.3万吨、增气12.6亿立方米。聚焦深层超深层油气藏开采难题,吐哈油田气举技术中心首创多级气举阀连续油管气举技术,在5口井成功应用,不仅填补国内技术空白,更成为国内外深井超深井开采的重要技术参考。【详情】

  • 逐梦世界“第四极” 写就科技报国答卷

    “十五五”规划建议为中国青年未来5年乃至更长时间的成长之路,清晰勾勒出人生发展指南。长期以来,团队坚守深海浮力材料前沿阵地,实现了该领域的全链条自主研发,为我国深海装备拓出了一条自主下潜的路径。【详情】

  • 我国形成300余项6G关键技术储备

    近年来,工业和信息化部推进6G创新发展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今年是6G标准化研究全面启动之年,6G发展正处于技术创新加速演进、产业方向愈发清晰的关键阶段,亟需各方进一步集思广益、凝聚共识。【详情】

  • 国家工业遗产总量达264项 火箭总装厂等项目入选

    工业和信息化部11月13日在黄石为第七批获评国家工业遗产的项目授牌,国家工业遗产总量达264项。在授牌活动的同时,包括湖北大冶铜绿山四方塘遗址、湖南桑植官田遗址等8项工业考古成果也首次得到推介。【详情】

  • 我科学家在金属中发现“负能界面”

    12日,记者从辽宁材料实验室获悉,该实验室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联合研究团队近日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辽宁材料实验室党委副书记、副主任李秀艳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专访时介绍,卢柯研究员团队长期致力于金属材料结构调控与性能突破研究。【详情】

  • 我科学家首次在植物中发现稀土成矿

    记者近日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悉,该院研究员朱建喜团队在一种名为“乌毛蕨”的蕨类植物体内,发现大量富集的稀土元素,并且首次观测到这些稀土在植物组织细胞间“自我组装”,形成了一种名为“镧独居石”的矿物。研究人员发现,乌毛蕨属于一类特殊的稀土“超积累植物”,仿佛土壤中的“稀土吸尘器”,能高效吸收并浓缩分散在环境中的稀土元素。【详情】

  • 世界最大5000平方米高空风力发电捕风伞开伞

    高空风力发电是利用自主系留空中组件捕获300米以上高空风能,实现风能到电能转换的新能源技术。近年来,高空风能发电技术的价值逐步凸显,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可持续、可再生的能源解决方案。【详情】

  • 人工智能让交通运输更“聪明”

    借助智能建造装备,交通工程建设作业更精准、质量更可靠;搭载智能交通系统,事故发生减少、交通更顺畅;依托智能设计算法,线路更合理、出行更绿色……“人工智能+交通运输”改变着生产生活方式。【详情】

  • “十五五”时期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将有何期待?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11月11日在上海表示,“十四五”时期,我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负责人同时表示,机器人作为智能装备的典型代表,是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抓手。【详情】

  • 国产可重复使用火箭“智神星一号”完成海上试车

    近日,山东烟台海阳东方航天港,一枚白色火箭矗立在试车平台上,伴随着一阵轰鸣,星河动力“智神星一号”可重复使用液体运载火箭一子级动力系统海上试车取得圆满成功。据了解,“智神星一号”首飞任务将在甘肃酒泉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星河动力自建工位开展。【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