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默期”持续扎紧院士增选纪律之网
发稿时间:2025-09-01 10:0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8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了2025年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名单,后续将进行外部同行专家评选、院士增选大会选举,选出新增院士。
院士增选每两年进行一次,这不仅是科学界的盛事,更是一面映照学术生态的镜子。近年来,从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作为院士候选人”到“静默期”制度,院士增选工作的纪律之网越织越密、越扎越紧。
这场增选纪律升级之路,并非简单的规则加码,而是一场旨在捍卫学术纯洁性、提升社会公信力的深刻变革。
增选纪律不断严格,从“治标”向“治本”深化
在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候选人名单的同时,中国科学院学部工作局向全体候选人发出纪律通知,重点强调“静默期”等六项严格规定,违规者将面临终身追责甚至取消院士称号的严厉惩处。
“静默期”要求,从成为有效候选人至院士增选结果公布前,除因履行职务职责参加工作单位内部、工作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境外会议活动外,不组织、不参加有同行出席的其他各类会议和评审活动,包括但不限于学术会议、学术报告、项目评审、战略规划、咨询评议等,不得在各类媒体以提升知名度为目的进行虚假宣传、片面夸大科研成就。
在实验高能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看来,静默期的设立,是院士增选制度走向更加规范、透明的重要举措。事实上,要拦截的并不是正常的“学术活动”,而是通过限制非学术因素的干扰,确保候选人的学术贡献与专业水准成为评审的唯一核心依据,从根本上维护院士称号的公正性。
“对于哪些学术活动是非正常的,大家心里都有杆秤。”王贻芳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田刚也提到,本次院士增选中的“静默期”要求严格限制非学术因素对评审、评选等环节的影响,“这些措施可以进一步加强整个评选过程的公正性与客观性”。
近十年来,院士增选纪律不断严格化、制度化、透明化,体现出从“治标”向“治本”深化的发展趋势。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梳理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相关通知。2015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机制迎来重大改革,提名渠道收窄为仅限院士和学术团体推荐,同时明确规定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党政机关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原则上不得作为院士候选人。这一年还引入了由全体院士投票的“终选”机制,“以考察候选人在更广学术范围内的认可度”。
2017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进一步细化了对候选人的资格审查流程,首次明确函请候选人所在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对其进行组织审核与党风廉政把关,审核内容包括基本信息核实、政治经济品行问题审查以及身份资格确认,并将审核结果上报学部主席团审议。
而在中国工程院,增选工作的相关规定同样逐年细化,曾在2017年发表过一封公开信,其中要求“遵守我院制定的院士自律规定和各项行为规范”。公开信里专门提到,在增选新院士时,应谨慎公正地用好院士的推荐权和选举权,准确把握院士的标准和条件,不受干扰,公正无私地进行评审和选举。
正如田刚所说,这些规定是从程序上加强约束,“也是对学术精神与科学道德的推崇和尊重”。
打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回归学术研究、科学研究的本质
田刚认为,人才评选的过程中,非学术因素是对评选权威性与公信力的挑战,如果任由发展,将会导致真正优秀的人才被埋没、投机取巧者获益的局面。“严格落实执行‘静默期’等纪律,可以尽可能切断不良影响,专注于候选人的学术成果和贡献,做到‘用学术说话’。同时,严格的增选纪律程序对我国科技界和学术界的风气也将发挥引导示范作用。”田刚说。
纪律框架的建立过程,其实正是为增选工作划定清晰红线的过程。2021年,中国科学院开始全面推行承诺书制度,要求所有初步候选人签署《中国科学院院士初步候选人承诺书》,该院学部工作局还向候选人所在单位党政负责人发出公开信,要求其共同维护风清气正的增选环境,抵制任何不当助选行为。
2023年5月,中国工程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工程院关于严肃院士增选纪律的“八不准”》。中国工程院还出台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中防止说情打招呼办法》,明确候选人应承诺不以任何形式,本人或通过所在单位及他人实施说情打招呼的行为。
今年8月,中国工程院补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院士增选纪律的通知》,特别强调院士不得参加候选人及其单位在增选期间组织的活动,不得违反规定私下接触候选人及其委托人;候选人不得以汇报、请教、征求意见等名义拜访院士等。
纵观近十年来的发展,两院院士增选工作,从提名、评审到选举,各个环节都有了明确的行为规范和纪律要求,监督范围也在不断扩大,从候选人自身延伸到其所在单位、推荐院士以及所有参与增选工作的人员。
直到今年,“静默期”的提出成为保障增选公正性的又一重要制度创新。
“纪律上越来越严格了。”王贻芳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这种制度层面的严格,对于构建健康、可持续的学术生态具有重要作用。”
在王贻芳看来,院士增选的严肃性与公正性,直接影响整个科技界的价值导向。而逐年严格的增选纪律,则是向广大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学家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搞科研来不得弄虚作假。
在2024年6月中国工程院召开的党纪学习教育警示教育会上,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科学技术部纪检监察组组长、科技部党组成员高波也曾指出,广大院士和全体机关干部要切实推动院士制度改革全面深化,严把院士“入口关”,自觉规范使用“院士”称号,以身作则净化科研环境和学术生态。
“通过‘静默期’及其他纪律要求,将有助于形成更加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引导大家回归学术研究、科学研究的本质,为中国科技事业的更好发展打下坚实基础。”田刚说。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张茜 实习生 杨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