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铸剑指长天 于本水院士离世 愿更多梦想在青年航天人手中实现
发稿时间:2025-09-01 10:0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于本水院士讲述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技术。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供图(资料图)
于本水院士走了。
2025年8月27日,我国防空导弹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二院、二部科技委高级顾问于本水与世长辞,享年91岁。消息传来,无数航天人与后辈陷入哀思。
熟悉于本水的人都知道,这三个字和我国防空导弹事业密不可分。60多年来,他全程参与我国第一代至第三代防空导弹的研制,被誉为我国拦截低空超低空目标导弹、拦截掠海目标导弹及陆军野战防空导弹的开拓者。
“我的一生就是干了一件事——从事防空导弹的研制工作,无怨无悔。”在生前每谈及此,于本水眼中总是闪着光。
20世纪80年代初,战争形态悄然转变,超低空突防成为新的威胁,防空导弹的主战场从“九天之上”转向“一树之高”。于本水临危受命,毅然扛起第二代防空导弹总体设计的重担。
彼时,超低空防空导弹的研制技术难度大、要求高。论证会上,有人提出,技术跨度太大、基础太弱,不如进口国外导弹。
一向如“泉水”般柔和的于本水此时坐不住了,严肃地对大家说:“中国是大国,不能只买外国的‘鸡蛋’,我们必须学会自己养鸡、下鸡蛋,自主研发能力是买不来的。”
于本水建议研制一种机动性能好、反应时间快、机动过载大、抗干扰能力强的低空、超低空防空导弹。最终这项建议被采纳,并被列为国家重点发展项目。
在同事和后辈们眼中,于本水是“会变帽子戏法”的大设计师。
1982年,低空、超低空型号在试验基地开始导弹飞行试验。在一次测试试验中,导弹发生了异常振动,于本水凭借丰富的经验,推断故障源于导弹发射筒盖形变导致的共振。他建议换一换“帽子”。
果然,换了“帽子”之后,导弹发射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某基地总工程师竖起大拇指说:“老于,神了!”
伴随着中国低空、超低空反反舰导弹研制序幕拉开,现代防空导弹的作战目标也从以前的反飞机为主,改变为反精确制导武器为主。于本水又相继承担了我国第三代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在年届六旬之际,他先后担任舰空导弹系统副总师和野战防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
“陆转海”“黄牛下水”是富有挑战性和开创性的工作,涉及的领域之多之广、战术技术指标之高前所未有。
用于本水的话说,“研制舰空导弹武器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客观上要求总体与各分系统协同一致,形成集智攻关的合力。”
经过多年艰辛努力,于本水带领舰空导弹研制团队终于攻克了数项重大关键技术。这一项目荣获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他深知,航天事业离不开后继有人。作为中国航天科工二院飞行器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授予点及博士研究生授予点的发起人和带头人,于本水总是把发现、使用和培养人才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支持并参与高层次人才培养,是举荐贤能、提携后辈的楷模。
于本水培养了硕士10名,博士7名,博士后3名。其中的大部分人都留在了中国航天科工二院工作,早期的学生也已成为防空导弹战线的栋梁人才。
在学生们的眼里,于本水既是“严师”,又是“慈父”。
他经常让学生到他家里汇报论文工作。到了吃饭时间,于本水和夫人朱小泉就叫来丰盛的外卖一起吃。有时候,朱小泉还教他们弹琴和唱歌,师生之间欢声笑语。
一路走来,于本水收获了不少成绩和荣誉。可无论地位怎么变化,他仍然喜欢去导弹试验的第一线,喜欢到年轻人之中。
2004年5月1日,是他的70岁大寿,在应该退居二线的年龄,他又去了试验基地,帮助年轻科学家分析处理问题。试验基地里的年轻人也很细心,买了一个蛋糕,他就在那里过了70岁生日。
“想尽力帮帮年轻人,也想确保当时的试验成功。”后来说起这些的时候,于本水笑得很温暖。
退休后担任高级顾问的于本水,说自己要忙四件事:远望、救急、把关、育人——而且要一直忙下去。
他此前曾经表示,未来的防空导弹,应该向“弹族化+智能化”发展。
“现在的导弹是自动化,程序是人输入的。智能化的导弹会自己‘想问题’。”于本水说,这是他的理想。同时,科研一线遇到问题,他要去救急;产品质量评审,他要参加把关;着眼于导弹事业长远发展,他还要育人。
他希望年轻一代航天人能够牢记“科技强军、航天报国”的使命,传承弘扬航天精神,不断增强知识积累,善于创新、敢于创新、勇于实践,他希望更多梦想能够在一代代青年航天人手中实现。
2024年9月,于本水病重期间,朱小泉将一张字条交给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相关领导,纸条上写着“将二人共同储蓄的100万元用于支持单位鼓励青年创新创业”。
单位迅速拟定基金管理制度。病情稍缓时,于本水坐在轮椅上仔细阅读了相关材料,欣慰地说:“好!不错!”“同意!”
原来,早在几年前于本水就与家人商定了这一捐赠方案,直到生病前还一直惦念着。
这位倾尽一生为国防、为中国航天铸剑的老人,90岁高龄依然惦念着航天青年人才成长,将最后的光与热,献给了下一代的梦想。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