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科技

首页 >> 科技要闻 >> 正文

播种科技种子 厚植创新土壤——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培训交流活动侧记

发稿时间:2025-07-31 10:04: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这次培训交流给我们项目研究带来了很多切实的启发。”走出培训交流会场后,山东大学的许逸彤同学整理着精心记录的笔记说道:“通过学习如何构建技术路线、优化研究模型,我们团队进一步理解了学术创新的方法论。特别是专家授课过程中的案例式指导,让复杂的数据分析和系统的调研过程更加立体和清晰。”

  作为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重要一环,为更好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投身科创报国,精准把握竞赛方向和要点,培训交流活动在全国陆续展开。参与此次培训交流活动的师生纷纷表示,活动形式新颖、内容充实,在科创能力提升和项目实践方面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和收获。

  学习“线下”接“云端”,创新方式广覆盖

  “线上直播让我们西部高校的学生也能‘零距离’接触到优秀项目团队师生,授课老师‘掏家底’地分享经验,给了我们很大启发和帮助。”桂林理工大学孙永欣同学通过直播平台聆听了哈尔滨工程大学周艳民老师的项目介绍后,连夜召集团队成员对项目开展了进一步的优化讨论。

  “以前总觉得‘挑战杯’离我们很遥远。”潍坊职业学院2023级智能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陈玉轩直言,“通过线上直播,我看到了很多同龄人用创新解决实际问题,现在我也和室友组队报名参赛,期待能在‘挑战杯’的舞台上发光发热!”

  “线上直播授课,与同行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我收获颇丰。也激励我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造出更出色的作品。”谈及此次培训,曾指导学生荣获第十八届“挑战杯”竞赛全国特等奖的四川大学宋耀老师深有感触。

  塔里木大学团委书记常海亮感慨道:“过去受限于地理位置,师生参加高水平学术交流机会少,现在通过直播,全校各学院几百名学生能同时‘坐进’直播间,极大激发了大家参与科创的热情。”

  这场跨越地域的双线联动课堂,在山东、黑龙江、贵州、宁夏等地接力开展。活动现场,既有往届优秀“挑战杯”竞赛获奖项目负责人、指导教师和高校团委代表线下的经验分享,还在云端开设线上直播,来自全国860余所高校的1140余名师生代表“沉浸式”感受这场科技创新的“头脑风暴”,线上观看人数突破8万人次。

  培训“快闪”到“续航”,延长周期拓深度

  “我们开展‘挑战杯’竞赛培训交流,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作出的系统部署。”竞赛组委会秘书处工作人员在讲授竞赛改革方向和有关工作考虑时介绍,“培训交流不是‘考前突击’,而是系统赋能和长期浸润,通过将赛事服务‘国之大者’的核心定位、严谨细致的评审重点、创新实践的关键方向等内容掰开揉碎,持续系统深入向广大师生精准传递‘挑战杯’竞赛政策精神,帮助各高校和参赛同学提升项目备赛质量。”

  以指导教师身份带队备战本届竞赛的扬州大学左示敏老师谈到:“以往备赛时间紧凑,学生常顾此失彼,现在从‘快闪集训’转向‘长效续航’,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打磨项目、深挖技术难点。”

  “通过参加这次培训交流,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我们的项目新增了社会需求对接、成果转化落地等内容,作品方向更贴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华中科技大学团委书记罗迪分享学校项目团队参加活动后的显著变化。

  培训交流的所有课程视频、PPT课件等“干货”全部上传至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创青春”微信公众号,全国各地的师生可以随时查看学习,真正实现了优质资源“一键触达”。

  “授课材料共享相当于把‘学霸笔记’永久保存了。”来自重庆大学的罗家兴同学说,“在备赛遇到瓶颈、思路受阻时,视频里的前沿理念和创新方法总能给我带来新启发,帮我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

  需求“套餐”加“点单”,精准服务见实效

  坚持把加强顶层设计和问计于基层、问需于青年结合起来,将基层期盼、青年意见充分融入培训交流活动,成为本次培训的另一大特色。

  “我们在培训前向部分省份和相关高校做了调研,发现大家在项目精准选题、学生深入调研、做好成果转化等方面还存在困惑,为此及时在培训课程安排时进行了优化调整。”团黑龙江省委学校部有关同志介绍。

  “这次培训交流瞄准了我们参赛过程中遇到的普遍性问题,实现了‘精准滴灌’,十分‘解渴’!”南京大学指导教师王宇伟说。

  为精准对接师生多样化需求,培训交流现场专门设置了需求本,方便老师和学生随时记录问题、提出建议。每站线下培训交流结束当晚,竞赛组委会秘书处工作人员会到各小组听取参训学员的意见建议,并现场“接单”解答。

  正是通过收集需求本的反馈,竞赛组委会秘书处了解到有的指导教师和学生对中国青年科技创新“揭榜挂帅”擂台赛还存在备赛困惑。为此,在贵州大学的培训交流中特别增设了优秀指导教师和参赛学生分享环节。

  被誉为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的“挑战杯”竞赛,每一次启航都凝聚着无数青春智慧的碰撞。作为这场科技盛会的预热,赛前培训交流活动实现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师生代表现场参训的全覆盖。

  金秋十月,“挑战杯”终审决赛将在南京大学璀璨开启。期待广大青年学子以智慧为帆、以创新为桨,在赛场上突破自我、绽放光彩,用科技赋能青春,以奋斗书写新时代的壮丽答卷。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周呈宣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