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科技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复旦团队开发高亮度近红外探针

发稿时间:2024-09-14 15:24:00 作者:王烨捷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9月13日,复旦大学化学系张凡教授团队开发了高亮度近红外探针,实现了弱光照射下的高信噪比生物成像。相关研究成果以《高亮度过渡金属敏化的镧系近红外发光纳米颗粒》为题,在《自然·光子学》期刊在线发表,这是复旦大学在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

  光学成像因其及时反馈、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率的显著特性,在医疗健康、环境检测等诸多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红外光是一种人眼不可见的光,相对于可见光(400-700nm)而言,生物组织在近红外窗口(700-1700nm)对光的吸收与散射较小,所以发射近红外光的探针在加密通讯和生物活体成像等领域具有天然优势。

  然而,传统的近红外探针通常需要在能量较高的激光照射下才能发光,过高的照射功率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背景的干扰,从而影响成像的信噪比和分辨率。此外,外部激光的辐照往往会造成潜在的过热现象,容易对生物组织造成伤害。如何降低辐照光的能量,甚至在功率较低的环境光照射下实现高信噪比的近红外成像,一直是科研人员面临的难题。

  张凡团队开发了一系列尺寸均一、结构和发射波长可调的新型过渡金属元素铬敏化的镧系纳米发光颗粒(CLNPs)。CLNPs可以外延生长至传统镧系敏化纳米粒子表面,形成长程有序的核壳纳米界面结构,对传统镧系纳米颗粒进行敏化,实现最高二十倍的发光增强。这一发现不仅拓宽了现有镧系纳米颗粒的工具库,还开启了依靠过渡金属敏化来实现镧系纳米颗粒高效发光的新领域。

  复旦大学化学系博士生明江为第一作者;复旦大学化学系教授张凡为通讯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复旦大学化学系、聚合物分子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探索奖、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教委创新计划等机构与项目的支持。

 
责任编辑:邱晨辉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