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科技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科技人才抢占“智”高地

发稿时间:2024-03-18 10:21:00 作者:张渺 邱晨辉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台长沈志强来说,如何在“给青年人才提供稳定支持”和“建立激励机制”之间寻找平衡点,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全国两会的记者会上提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部署,这就要求教育系统在加强构建人才自主培养体系、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他强调,要建设面向国家和区域发展的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加大对高校青年科技人才的支持,在学术生涯起步阶段就开始长周期、高强度、稳定支持,允许试错、宽容失败,让青年人才敢坐“冷板凳”、敢闯“无人区”,产生重要的原创性、颠覆性成果。

  采取怎样的举措,才能加强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如何全方位、多角度地推进打造人才高地工作?这些问题引发了参会代表委员的广泛讨论。

      寻找“稳定支持”和“激励机制”平衡点

  加快新质生产力,迫切需要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技不仅是第一生产力,更是推动社会创新、提高生产效率、改善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科技人才作为科技发展的核心力量,其研发、创新与应用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科技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在稳定支持的前提下,我们仍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这种激励机制应该既考虑科研人员的个人兴趣和好奇心,又能够引导他们去攀登科学高峰,解决重要的科学问题。”沈志强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为了提供稳定支持,上海天文台从多个方面入手,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营造积极的科研氛围,给予科研人员合理的物质支持。然而,沈志强也强调,稳定支持并不意味着没有考核和要求。

  基础研究的科研人员,有时要坐很久的“冷板凳”才会出成果。从团队的角度来说,要给科研人员提供足够的支撑保障,让他们不需要把更多的心思花在跑项目和找经费上,能够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科研上。

  “这部分工作,我们管理支撑部门一起想办法来共同承担。”但沈志强也强调,稳定支持并不是一劳永逸的。科研人员需要不断地追求进步和创新,而不是在稳定的环境中停滞不前。

  “我们需要在稳定支持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动态的、持续的激励机制,鼓励科研人员不断挑战自我,实现更高的科研成就。”沈志强对记者说,“我们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氛围,让大家都热爱科研,都能全身心投入。实际上,回顾这些年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的成就,都离不开优秀的科研基地和团队的支持。”

  今年全国两会,沈志强的提案《加强博士后队伍建设,打造科技人才高地》聚焦人才高地建设问题。在沈志强看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构人才中心和创新版图的新形势新环境,对标党和国家加快建设人才强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新目标新要求,作为科研青年军的博士后群体,已成为我国科技人才高地的一部分,在加快建设创新科技人才高地中应有更大作为。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工业大学物理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王璞也建议,优化博士后流动机制,加大对博士后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博士后在站津贴及建立博士后科研成果奖励机制。

  王璞今年带来了《提升高校科技队伍创新活力,完善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的提案。他提到,发挥博士后制度优势,培养创新优秀人才,“是我国积极应对国际人才竞争的重要举措”。

  王璞建议,完善博士后流动机制,简化博士后进出站的行政手续,减少繁琐的文件和审批程序,通过优化电子化管理系统,实现博士后流动手续的在线办理,提高办理效率,减轻科研人员的行政负担。

  要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建立科学、公平、合理的激励机制必不可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丁洪,也带来了一份关于优化研究生招生机制和提高研究生待遇的提案。

  在丁洪看来,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历,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最重要一环。特别是当今世界正处在“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初期,以人工智能、量子计算、新型能源和生命调控为代表的前沿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加速发展,骨干科技人员也快速年轻化,其中研究生俨然成为一支前沿科研的主力军、科技创新的关键推动者。

  “我国已是研究生毕业人数最多的国家,但离研究生学术水平最高的国家尚有较大差距。因此急需采取有力措施,迅速提高研究生的整体素质和学术水平。”丁洪说。他呼吁,大幅提高研究生待遇,尤其是博士研究生待遇,让他们更好地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新质生产力作贡献。

      探索基础学科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

  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教授陶智代表无党派人士界别作了大会发言。他表示,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先机,离不开一支规模宏大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

  “大学是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重要阵地。”陶智建议,鼓励探索基础学科长周期贯通培养模式。

  今年,陶智等33名委员被授予了2023年度“全国政协委员优秀履职奖”。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也作为空天科研领域的一员,陶智长期关注我国高等教育和空天科技发展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他建议,加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培养,选拔具有创新潜质、有志从事科研的好苗子,根据学生禀赋特长个性化培养,支持学生针对关键科学或技术问题进行“十年磨一剑”的研究探索。

  谈到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研究的关系,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副主席陈群也在会议上表示,基础研究是科学和技术创新的源头,具有难度大、风险高、周期长等特点,“十年磨一剑”是基础研究的常态。

  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水平提升,需加快中央文件精神的落地执行,制定符合基础研究规律的具体措施。为此,陈群建议,加大基础研究特区建设力度,“鼓励支持科研人员找到有真正价值的科学问题或技术难题,深耕细作、长期坚持”;改革科研管理方式,进一步优化、简化与科研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切实减轻科研人员不合理负担”。

      年轻人需要成长的平台

  沈志强认为,要进一步明确我国博士后的人才群体定位,从高层次人才培养使用和人才高地建设的高度,谋划博士后工作的高质量发展。

  “博士后阶段对基础研究很重要,要进一步强化,选拔那些真正热爱科学、有潜力的人。要给他们一定的自由度,鼓励他们能去做从0到1的无人区的突破。”沈志强对中青报·中青网记者说。

  目前,上海天文台设立了青年研究员岗位,“给青年人才一个机会”担起担子。据沈志强了解,越来越多40岁以下的年轻人参与中国科学院的多项重大攻关任务,并获得能够尽快成长的平台。

  “我们的黑洞观测团队、探月团队,北斗团队,现在都到了要年轻人来挑大梁的时候了,工作越来越多,机会和平台越来越好。”在沈志强看来,最重要的还是要打造科技人才高地,给他们“提供一个能够出成果的平台和机会”。

  沈志强解释,科研人员的下一个工作机会往往取决于他们当前的工作表现。因此,适当的竞争和淘汰机制,在科研领域也是有一定作用的,尤其是在高端科研攻关和基础研究方面。这些领域比拼的不是数量,而是科研人员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航天科工二院二部研究员魏明英也注意到,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健全‘揭榜挂帅’机制”,她认为,“揭榜挂帅”是当下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也是激发青年人才创新活力的重要举措。

  她所在的单位,在2023年年底,举办了一场“揭榜挂帅”交榜展示活动。发布的榜单中,有些题目是在现有重大工程基础上的超前探索,主要是针对青年人才。

  “这符合青年科研工作者创新能力更强的特点,有的题目是多项目的共性难题,‘揭榜挂帅’机制可打破原有团队建制,联合团队发挥各自优势突破难题。”魏明英告诉记者,“揭榜挂帅”已成为一条激发青年活力的科技创新之路,实现了从需求到创新再到应用的全链路打通。

  全国人大代表,航天江南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鲍斌表示,企业需要创新型、专业化、高层次青年人才,需要通过完善考核机制,建立完善系统性、多元化的正向激励体系,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充分激发青年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

  鲍斌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单位,虽然地处偏远,但是持续市场化的激励约束,不断优化的绩效薪酬、研发费用等政策,也吸引和培育了一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明确发展战略定位、优化人才培养体系、引进和培育高层次人才、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以及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种种措施,不断提升我国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竞争力,才能为国家和区域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正如沈志强所说的那样,“作为高质量创新发展第一资源的人才高地建设,始终是党和国家最为关心重视的”。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 邱晨辉 来源:中国青年报

 
责任编辑:原春琳,梁国胜,王国强,谢宛霏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