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民企科学家当选院士背后
发稿时间:2025-11-25 09:35: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从“8个名额”的政策倾斜,到“3位专家”正式当选院士,民营科技力量融入国家创新叙事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民营企业又“争气”了。
1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在新增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名单中,3个名字引发社会关注,分别是:廉玉波、吴凯、黄险波。这3位新科院士虽来自不同的公司、不同地区,但却有着相似的出身——民营企业科学家。
廉玉波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他长期从事新能源汽车关键系统及整车研发工作,首创无模组刀片电池技术,并带领团队开创了以电为主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路线。吴凯来自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他深耕高性能动力电池技术,带领技术团队成功实现三元锂电池的国产化替代。
首次入围便当选的黄险波是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首席科学家。据了解,黄险波长期从事高分子材料改性及高性能复合材料研发,其科研工作紧密围绕国家战略与产业需求,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对推动相关产业技术进步和打破国外垄断发挥了关键作用。
“3位民企科学家当选院士”,算下来虽然只占今年新增选院士的2.1%、新增中国工程院院士的4.2%,但这已经是一次不小的突破。回顾以往,院士主要授予高校院所和国企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领军人才,来自民企的科学家虽有,但“凤毛麟角”。比如,2007年华大基因联合创始人杨焕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9年,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等。在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中,甚至没有民企候选人入选。
直到今年上半年,民企科学家参与院士评选的通道被“打通”了。中国工程院发布的2025年院士增选指南首次提出,将“8个名额主要用于支持民营科技领军企业候选人”。在中国工程院发给中国科协的关于组织学术团体提名2025年院士候选人的函中这样写道:“加强对科技领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专家的提名,在向中国工程院报送的候选人中,来自企业科研一线的候选人比例建议为30%左右(个别企业专家较少的领域可放宽)。”
从“鼓励参选”到“设立专项”,“关注民营企业科技人才”成为院士增选的一个重要趋势,这背后是国家科研创新体系对民企科技实力的认可,彰显了我国一以贯之支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心。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民企科学家参选两院院士,还有助于打破人才流动的壁垒,有效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
在我国,关于民营经济有一个“56789”的说法,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统计数据显示,民营企业涵盖了80%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在出口强劲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中,民营企业甚至贡献超过了一半。民企已经成为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主体。
从“8个名额”的政策倾斜,到“3位专家”正式当选院士,民营科技力量融入国家创新叙事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还要继续支持民企在科技创新中“挑大梁”,让民企成为科技创新主力中的主力。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院士增选中关注民企科技人才,我国还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助力民企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作用。比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支持有能力的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今年5月20日起实施的民营经济促进法提到,鼓励、支持民营经济组织在推动科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积极发挥作用。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细读这13条举措,其中也有不少关注到民企在科技创新方面仍面临的堵点、卡点。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政策助力下,会有更多来自民企的科技专家进入院士行列,也会有越来越多的民企与众多央企、国企一道,担起创新的重任。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贾骥业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25日 0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