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造太阳”关键核心材料实现国产工业化制备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近日,该研究所戎利建研究员团队利用自主研发的纯净化制备技术,突破了可控核聚变用第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用金属基带技术瓶颈,成功实现了高纯净吨级哈氏合金(C276)金属基带的工业化制备。【详情】

  • 我国建成种类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水文站网体系

    全国水文部门目前共有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各类水文测站13.3万处,基本实现大江大河及其主要支流、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全覆盖,已建成种类齐全、功能较为完善的水文站网体系。这是水利部水文司司长刘志雨在26日于南京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水文计划50周年水科学国际会议上发布的信息。【详情】

  • AI工具能精准预测交通事故风险

    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团队研发出一款名为“交通安全副驾”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工具,能够精准预测交通事故风险。团队表示,该工具不仅能提供预测,还会同步给出“置信度评分”,直观呈现预测结果的可靠程度。【详情】

  • 全球首款类脑智算体“智者一号”发布

    近日,“智者一号”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发布。“智者一号”由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的两家孵化企业——珠海横琴新近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和燧人(珠海)医疗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推出。【详情】

  • 四天两发!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圆满成功×2

    北京时间2025年10月23日22时3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详情】

  • 虚构“科技公司女黑客”诱导买课被罚20万

    近期,湖南长沙市场监管部门会同属地公安机关成功查处一企业内员工虚构“某大型科技公司前首席女技术黑客”身份发布虚假广告案,涉案企业被依法处罚,相关违法账号已被注销。市场监管部门和公安机关将持续强化协同配合,切实加大对网络虚假营销的打击力度,切实维护网络空间秩序。【详情】

  • 探访神二十一船箭组合体垂直转运技术细节

    10月24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与长征二号F遥二十一运载火箭组合体从总装测试厂房垂直转运至发射塔架。随着送行队伍陆续到达,神舟二十一号船箭组合体开始向发射塔架缓缓移动,在即将驶上1.5公里长无缝钢轨前,还是要经历一点点“小考验”。【详情】

  • 我国铜、铁、磷等矿产资源量大幅增长

    (记者 王君妍 周亚强)23日发布的《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5)》显示,中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重要进展,矿产资源家底进一步夯实,在重点成矿区带和大型油气盆地实现了一系列找矿重大突破。【详情】

  • 力争为月球研究补上“关键拼图”

    前不久,我们领取了新一批月壤样品,将继续围绕月球正面与背面差异等关键问题开展持续攻关。面对这些难题,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组建了跨学科的专业团队,由30余名科研工作者组成,共同开展对月壤样品的研究。【详情】

  • 我国“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找矿资金近4500亿元

    23日,在2025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矿产资源报告(2025)》。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地质勘查投资1159.94亿元,连续四年实现正增长,“十四五”以来累计投入找矿资金近4500亿元;全国新发现矿产地150处。【详情】

  • 四川盆地新发现亿吨级页岩油增储阵地

    中国石化勘探分公司部署在重庆市綦江区的风险探井——綦陆页1井,试获日产油38.64立方米、天然气1万立方米高产页岩油气流。【详情】

  • 冰在二维下“织网式”结晶过程被揭示

    从日常生活中的冰块、冰水,到自然环境中的冰雪、冰川……冰是很常见的。 田野介绍,研究团队将水分子“撒”在石墨表面,在极低温条件下冻结成无序二维冰。【详情】

  • 我国成为矿产储量报告国际标准委员会成员

    据自然资源部消息,10月21日,中国矿业权评估师协会(以下简称中国矿评协)在京召开加入矿产储量报告国际标准委员会(CRIRSCO)座谈会。与会代表表示,中国矿评协加入CRIRSCO是我国主动参与国际矿业技术标准制定、推动中国矿业技术标准国际化的重要里程碑。【详情】

  • 今年将迎“超级冷冬”?中国国家气候中心详解

    关于“今年冬天气温很低,是个超级冷冬”的说法近期引起关注。记者22日从国家气候中心获悉,预计今年冬季中国气温接近常年同期到偏暖为主,但气温阶段性特征明显,冷暖起伏大。【详情】

  • 电动车充电设施建设将提速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6部门联合印发《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明确到2027年底,全国将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翻倍增长。【详情】

  • 新一代鸿蒙操作系统发布

    华为22日正式发布新一代鸿蒙6操作系统,并面向首批90多款机型开启规模公测。鸿蒙操作系统是由华为开发的全场景智能操作系统,目前已成长为全球三大移动操作系统之一。【详情】

  • 我国氢氧火箭发动机试车成功

    据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消息,近日,长征八号甲运载火箭YF-75DB氢氧发动机顺利完成鉴定试车。此次试车严格按照四倍工作循环流程开展,自9月22日起,历经4次试车共9次点火,覆盖不同工况,全面验证了发动机在复杂条件下的工作性能、结构可靠性及各组件工作适应性。【详情】

  • CR450动车组样车跑出453公里时速

    单列时速453公里、相对交会时速896公里,这是CR450动车组样车近日在试验期间跑出的最新纪录。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CR450动车组明年将在沪渝蓉高铁成渝中线开展更接近实际运营的全面测试。【详情】

  • 4名科学家获颁2025年度邵逸夫奖

    2025年度邵逸夫奖颁奖典礼21日在香港会展中心举行。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颁奖典礼上祝贺获奖者,赞扬他们在科学与文明领域作出的卓越且持续的贡献。【详情】

  • 科学家实现从赤泥中高效环保提取铁

    记者丁一鸣、常河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高敏锐教授团队与合肥国轩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常元钦合作,发展了一种“绿氢冶铁”新技术,即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还原工艺,以氢气作为还原剂,成功实现了从赤泥中高效提取铁。【详情】

  • 金川水电站成功下闸蓄水 每年可替代百万吨燃煤

    记者今天从国家能源集团获悉,大渡河金川水电站工程实现下闸蓄水,标志着金川水电站正式迈入投产倒计时。金川水电站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是大渡河干流水电规划28级方案中的第6个梯级电站,项目总装机容量860兆瓦。【详情】

  • 把二氧化碳“锁”回深海

    位于南海珠江口盆地的中国首个海上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恩平15-1平台。今年5月,中国首个海上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项目在该油田平台投用。另一方面,海洋作为碳封存的“天然宝库”,因远离人口密集区、封存容量大,正成为全球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蓝海”。【详情】

  • 月球水从哪里来?这一重要发现开辟新思路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团队通过对嫦娥六号月壤样品开展系统研究,识别出来自太阳系外一种名为“CI型碳质球粒陨石”的撞击残留物,这种残留物里富含水等成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林莽表示,月球的水是从哪里来的,现在有很多假说,有说它是原地的,有说是彗星陨石带过来的。【详情】

  • 接入AI大脑 帮农民种地

    变聪明之后的大模型,还辅助北京的新农人崔若冰种水培蔬菜,帮助黑龙江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李家村的村民种大豆、玉米、水稻等。据了解,杜先生、崔若冰和高信所在地的大模型应用,目前处于试用推广阶段,尚不需要他们自掏腰包。【详情】

  • 我国首艘自研大型出口双燃料客滚船交付

    记者从中船集团获悉,今天(10月23日),由广船国际建造的我国首艘自研大型出口双燃料客滚船在广州南沙交付。今天交付的双燃料客滚船可使用燃油和更清洁的液化天然气作为动力,具备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详情】

  • “智能钥匙”开启宇宙探秘新空间

    人工智能(AI)正成为人类破解宇宙奥秘的“智慧伙伴”。【详情】

  • 前三季度科学技术支出超七千亿元

    财政部日前发布的2025年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显示,前三季度,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08064亿元,同比增长3.1%。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31008亿元,同比增长7.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77056亿元,同比增长2.4%。【详情】

  • 今年以来最亮彗星现身天际,它的名字叫“莱蒙”

    今年以来地球上可观测的最亮彗星近期进入公众视野,它就是公转周期1300多年的C/2025 A6(Lemmon)彗星(以下简称“莱蒙彗星”)。天津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北京天文学会会员刘东宇介绍,莱蒙彗星极有可能是一颗来自奥尔特云的长周期彗星。【详情】

  • 西工大研制透明仿生水母机器人

    10月21日,记者从西北工业大学获悉,该校机电学院陶凯教授团队近日成功研制出一款通体透明、形似水母的仿生机器人。这款被称为“水下幽灵”的机器人隐藏在水中时肉眼几乎无法分辨,能够实现水下环境的智能探测与实时监测。【详情】

  • 中国能源领域迎来多个新突破

    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型堆“玲龙一号”首堆冷试成功 全球首个陆上商用模块式小型堆——“玲龙一号”位于海南昌江,是全球首个通过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的陆上商用模块化小堆。【详情】

  • 国家标准如何规范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动力电池退役量正在加快攀升,回收利用相关问题已成为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在保护重要矿产资源方面,《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 再生利用 第2部分:材料回收要求》国家标准制定了较为严格的资源回收率指标,要求镍、钴、锰的综合回收率不低于98%、锂的回收率不低于85%。【详情】

  • 扎波罗热核电站外部受损电路修复工作重启

    当地时间10月18日,总台记者获悉,在建立停火区以保障作业安全后,扎波罗热核电站受损外部输电线路的修复工作在停工四周后重新启动。扎波罗热核电站外部输电线路9月23日被切断,俄乌双方均指责系对方炮击导致。【详情】

  • 我国气象探空业务系统全面迈进“北斗时代”

    记者从中国气象局获悉,我国气象探空业务系统已实现从L波段探空向北斗探空的全面升级,标志着我国在高空气象观测领域,跻身国际先进行列。在高空气象观测领域,主要通过施放搭载探空仪器的气球,获取各层次大气的温度、湿度、气压和风速风向等信息。【详情】

  • 全球首台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专用观测设备启用

    今天(10月17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对外发布,由该天文台主导建设的全球首台太阳磁场精确测量中红外观测系统(AIMS望远镜)近日已通过国家验收并正式启用。AIMS望远镜建设于青海冷湖赛什腾山D观测平台(海拔4000米),作为全球首台中红外波段太阳磁场专用观测设备,自2015年启动研制以来,实现了多项关键技术突破。【详情】

  • 我国首个国家级深水油气应急救援基地在海南启用

    记者10月16日从中国海油海南分公司获悉,国家海上油气应急救援海南基地在海南省澄迈县正式启用,标志着我国首个国家级深水油气应急救援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我国南部海域海上油气应急救援响应时间大幅缩短。【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