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同比增长17.3%

    国家能源局发布数据显示:截至10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37.5亿千瓦,同比增长17.3%。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11.4亿千瓦,同比增长43.8%;风电装机容量5.9亿千瓦,同比增长21.4%。【详情】

  • 三位民企科学家当选院士背后

    从“8个名额”的政策倾斜,到“3位专家”正式当选院士,民营科技力量融入国家创新叙事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在院士增选中关注民企科技人才,我国还推出一系列政策举措,助力民企在国家科技创新发展中发挥作用。【详情】

  • “量子骗局”层出不穷,如何辨别真科技与伪概念

    “量子水杯泡茶能抗癌”“量子床垫躺卧治慢病”“量子股权上市翻十倍”……近期,各类贴着“量子”标签的骗局层出不穷,让不少消费者尤其是中老年人频频中招。闫怀志解读,科普是防范量子骗局的“第一道防线”,作用是“打破信息差”,让公众建立基本的“量子技术认知框架”,从“听不懂”变为“能判断”。【详情】

  • 我国多颗卫星接连刷新宇宙认知纪录

    11月24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召开空间科学先导专项最新亮点成果发布会,集中发布了空间科学卫星任务在宇宙暂现天体、宇宙线传播、太阳爆发等领域取得的系列重大科学突破。【详情】

  • AI工具在心理疾病诊断上优于传统量表

    瑞典隆德大学日前发布新闻公报说,该校领衔的国际研究团队开发出一款名为Alba的AI助手,并选取303名参与者进行访谈。访谈中,Alba先向参与者提出15至20个有关心理健康的开放式问题,再根据目前通用的精神障碍诊断手册给出诊断建议。【详情】

  • 首批“月壤砖”完成太空实验 状态良好

    经过为期一年的舱外暴露实验后,首批用于月面建造研究的“月壤砖”样品,日前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地球。这批模拟“月壤砖”由科研团队根据真实月壤成分配制出模拟材料,采用热压烧结、电磁感应烧结和微波烧结三种成形工艺制成,抗压强度是普通砖的3倍以上。【详情】

  • 2025国际人工智能科学家大会发布多项成果和榜单

    在今天的2025国际人工智能科学家大会(ICAIS 2025)开幕式上,北京中关村学院与中关村人工智能研究院发布全球首个助力科研人才全流程培养的科研智能体系统OmniScientist。【详情】

  • 在地球上寻找宇宙线的源头

    拉索测量到宇宙线质子的能谱,与阿尔法磁谱仪2和悟空号等空间探测器一起,揭示了宇宙线存在低能、中能和高能三个组分,暗示了银河宇宙线的多种来源特征。在这次观测的5个微类星体中,SS 433的超高能辐射与周围巨型原子云重合,强烈暗示来自被黑洞加速的高能质子与物质的碰撞。【详情】

  • 具身智能:未来科技将走进寻常生活

    “十五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推动具身智能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展望“十五五”,我国将推动机器人产业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深度融合,围绕具身智能应用场景需求,加速技术创新和迭代。【详情】

  • 生物计算在争议中前行

    今年8月,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机器人学家本杰明·沃德-切里尔与团队利用约一万个人脑神经元组成的类器官,“识别”了盲文字母。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阿利松·莫特瑞团队所培育的神经类器官,每个都包含约250万个不同类型的神经元。【详情】

  • 我国首个焦炉煤气100%转化项目落地

    记者今天从中集集团(24日)了解到,我国首个焦炉煤气100%转化项目在辽宁凌源落地。每时每刻转化出来的天然气和氨,都是以液体的形式,存储到三四十米高、巨大无比的球形和圆柱形罐体里。【详情】

  • 纤维素全碳素合成淀粉转化率提升至93.3%

    记者23日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获悉,该所体外合成生物学中心、低碳合成工程生物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张以恒研究员团队,在纤维素制淀粉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详情】

  • 卫星物联网业务商用试验启动

    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日前在湖北武汉举行。此次商用试验期为两年,支持符合要求的企业开展卫星物联网业务,将丰富卫星通信市场供给,支撑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详情】

  • 万物互联 智能领航 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开幕 王忠林李乐成致辞 李殿勋出席

    11月22日,2025中国5G+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武汉开幕。中国电信总经理刘桂清,中国移动总经理何飚,中国联通总经理简勤,中国银行行长张辉,中国信科董事长何书平作主旨演讲。王忠林、李乐成、李殿勋、中国工程院院士周济,省领导盛阅春、彭勇,刘桂清、何飚、简勤、张辉等共同启动大会开幕。【详情】

  • AI直播带货,哪个是真的你

    10月的一天,上海某公司白领黄栋刷直播视频时,先后看到3个背景不同、推荐商品各异的“温峥嵘”在直播带货。在抖音电商公布的典型案例中,某些账号未经授权,利用AI仿冒温峥嵘的肖像、声音信息,进行带货宣传。【详情】

  • 这些新科技,助他们跨越障碍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研发的侵入式脑机接口植入体。 我国有8500多万残疾人,人工智能、脑机接口、仿生技术、再生修复技术……这些前沿科技,正在帮助他们跨越一个个障碍,迎来一个无障碍的温馨世界。【详情】

  • 科研团队为稀土穿上“能量转换外衣”

    相关成果以“捕获电生激子实现可调谐的稀土纳米晶电致发光”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针对这一核心瓶颈,联合团队创新性提出有机—无机杂化策略,通过表面修饰为稀土纳米晶穿上“能量转换外衣”。【详情】

  • 2025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揭晓 144位专家当选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11月21日公布2025年院士增选结果,分别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7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71人。本次增选后,我国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908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1002人。【详情】

  • 2026全球计算十大发展趋势发布

    11月20日至21日,2025世界计算大会在长沙举行。20日上午大会开幕式发布的2026全球计算十大发展趋势显示,明年全球算力成本将呈现“高绝对支出”与“低相对成本”并存的格局,具有“成本双轨化”的鲜明特征。在大会现场,昇腾384超节点系统、超智融合算力集群、人形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脑机接口等创新产品异彩纷呈。【详情】

  • 民企首制超大型LNG运输船试航

    11月20日,17.5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运输船“鑫福124”轮停靠在江苏扬子鑫福造船有限公司码头。当日,“鑫福124”轮在海事等部门全程协调保障下,于江苏泰州泰兴市顺利出江试航。该船为我国民营企业首制超大型LNG运输船。【详情】

  • 用AI造个“地球CT”

    宋晓东与朱毅鑫领衔的跨学科团队,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这一领域,带来了革命性突破,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精度看清了地球内部结构。这使得AI学会了从地震源头(震源)到地震波传播场域(波场),再到地球内部结构(速度结构)之间复杂的、符合物理规律的对应关系。【详情】

  • 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核电机组建设全面启动

    11月18日,我国首个配置冷却塔的“华龙一号”核电机组——中广核山东招远核电项目1号机组顺利完成核岛第一罐混凝土浇筑,标志着该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全面启动。【详情】

  • 沙漠里建起巨型“充电宝”

    吊车运转、机械轰鸣,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3000余名建设者在库布其沙漠加紧冲刺,谷山梁3吉瓦/12.8吉瓦时储能电站项目初具雏形。 【详情】

  • 到2027年建成200个左右高标准数字园区

    记者19日获悉,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日前印发《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指南》,提出到2027年,建成200个左右高标准数字园区,实现园区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全覆盖。【详情】

  • 完成首年太空考验 我国首批“月壤砖”状态良好

    日前,中国空间站第九批空间科学实验样品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顺利返回地球,其中包括首批用于月面建造研究的“月壤砖”样品。基于这一思路,项目团队根据真实月壤成分配制模拟材料,采用热压烧结工艺制成“月壤砖”。【详情】

  • 揭开宝宝“冻龄”科技之谜

    11月17日,一则“湖南一婴儿一出生就15岁”的消息迅速冲上微博热搜,并持续两天占据热搜排行榜。为何会存在一出生便有“15岁”的婴儿?这类婴儿的长期健康状况是否有风险?科技日报记者18日就此采访了有关专家。 【详情】

  • 能源企业开启冬供模式 多地储气库创注气新高

    随着新一轮寒潮天气的到来,我国北方地区集中供暖已经正式开启,能源保供也步入迎峰度冬关键期。中国石油华北油田河北储气库分公司总工程师 卫俊杰:本轮采气期间,用气高峰时日供气能力可以满足超三千多万户家庭的生活用气需求。【详情】

  • 探索“人工智能+制造” 工信部最新部署

    11月1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印发《高标准数字园区建设指南》(下文简称《指南》)。积极开展“人工智能+制造”应用探索,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梯度建设,推进工业机器人等智能制造装备规模化部署,推动企业生产智能化跃升。优化算力基础设施,科学合理统筹通算、智算、超算等多元算力应用,提高算力资源利用效率。【详情】

  • 我国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将实行“三统一”

    为促进卫星导航定位产业有序发展,维护国家地理信息安全,我国将对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针对目前基准站重复建设、存在数据安全隐患等主要问题,办法规定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全国基准站建设布局规划。【详情】

  • 我国首个商业航天标准化智能服务平台发布

    11月17日,2025首届商业航天标准化学术交流会在海南海口举行。会上,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发布我国首个商业航天标准化智能服务平台“天钧”,这标志着我国航天标准化事业进入数字智能时代。【详情】

  • 合力构建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蓬勃发展,我国已经成为动力电池生产大国和使用大国。今年2月份,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健全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回收利用体系行动方案》,提出构建规范、安全、高效的回收利用体系。【详情】

  • 自主创新为极地科考保驾护航

    海浪、海风、海冰等海洋自然灾害,常给人类生活生产造成巨大损失,也是执行极地科考任务的潜在挑战。11月14日,“雪龙”号气象预报员、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研究员张蕴斐在中国第42次南极考察“南极大学”作气象保障主题专题讲座。【详情】

  • 我国海拔最高风电项目并网发电

    17日,华电琼结风电项目在西藏山南市并网发电,机位点最高海拔5370米,成为我国海拔最高的风电项目。在海拔5370米的高度建设风电,需面对含氧量仅为平原地区约57%、昼夜温差超20摄氏度等挑战。【详情】

  • 饿一饿更健康?中国团队找到科学解释

    近年来,“轻断食”之风流行,人们通过控制进食时间让身体保持适度饥饿,以此调动脂肪、稳定血糖,清除体内的老废代谢物。接着,雷群英团队将目光投向肿瘤中最常见的突变癌基因KRAS,试图用基础科学解决临床难题。【详情】

  • 从“科学教育”到“科技教育”

    11月12日,教育部等七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意见》,这份文件首次明确将“科技教育”作为破解当前教育难题、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举措。应该说,当前我国的科技教育还存在着“学段衔接不畅、资源分布不均、理论与实践脱节、评价难”等问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