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科技期刊总量达5325种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详情】

  • 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任务有序推进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推迟后,工程秉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原则,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和措施,组织对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全面进行仿真分析和试验及安全性评估,研究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实施计划,各系统严格按流程开展各项测试和联调联试,组织关键产品状态判读和质量确认,着陆场正在开展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返回综合演练。目前,空间站组合体状态正常,具备支持两个航天员乘组在轨驻留能力。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工作生活正常,正与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共同开展在轨科学实(试)验。【详情】

  • 科普进校园:让地震避险成为“肌肉记忆”

    今年10月11日云南鲁甸县发生4.8级地震时,鲁甸县第一中学师生地震避险监控视频显示,地震波到来时,同学们迅速蹲下抓住课桌腿,并用书本护住头部,待地震晃动明显减轻后,开始有序跑出教室。【详情】

  • 一日两箭,5星升空

    当日5时01分,我国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在山东海阳附近海域使用长征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试验三十二号卫星01星、02星、03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11时32分,中科宇航力箭一号遥九运载火箭在东风商业航天创新试验区发射,采用“一箭双星”的方式,将楚天二号技术试验01星、02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详情】

  • 我国智能算力规模居世界前列

    基于最新人工智能理论、采用领先计算架构的智能算力,正在为人工智能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依托智能算力实现高效模型训练与推理,极大加快了人工智能在科研领域的应用创新。百度基于文心大模型与飞桨深度学习平台打造的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底座,正在助力千行百业提效降本。【详情】

  • 新研究从药物生产中意外发现超强抗生素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详情】

  • 电动汽车充电设施超1800万个

    截至9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充电枪)总数达到1806.3万个,同比增长54.5%。今年以来,国家能源局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持续扩大充电设施规模,加快推动技术业态创新,有力支撑了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详情】

  • 智能网联汽车决胜“下半场”

    智能网联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方向,正在推动产品形态、产业格局、基础设施和出行方式发生深刻变革。从封闭场地测试到开放道路应用实践,再到“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示范,智能网联汽车规模化应用部署稳步推进。【详情】

  • 甘肃探获超7亿吨大型冶镁白云岩矿

    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近日成功探获一处超大型冶镁白云岩矿床,资源量超过7亿吨。经估算,露天开采范围内,累计查明冶镁用白云岩矿石量超7亿吨,还探明3亿余吨建筑用白云岩。【详情】

  • 控制喜马拉雅东部地震活动关键机制发现

    记者5日从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获悉,基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宽频带地震台站获取的最新数据,该所科研人员发现,印度板块正以低角度俯冲至青藏高原之下,这一过程强烈挤压地壳,是控制喜马拉雅东部地震活动和山脉隆升的关键机制。【详情】

  • 固态电池快充与寿命可以兼得

    电动车充电慢、冬天“趴窝”、安全隐患大……这些困扰电动出行的难题,迎来了突破性解决方案。 固态锂金属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被誉为下一代动力电池的发展方向,在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详情】

  • “羲和”号揭示太阳“暴脾气”的时序光谱特征

    记者5日获悉,由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和南京大学组成的研究团队,基于“羲和”号卫星对太阳爆发源区不同物理过程进行分区积分光谱分析,成功解构出爆发过程中,太阳暗条的抬升、回落,耀斑带区域的色球压缩、蒸发等不同物理过程的特征,以及各过程混合后的时序光谱特征。“‘羲和’号提供了太阳爆发源区低层大气等离子体动力学过程的丰富信息,这项研究挖掘了‘羲和’号在太阳与恒星比较研究领域的科学价值。【详情】

  • 天津大学等筛选出新型高性能电池材料

    在能源存储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锂离子电池和钠离子电池因其卓越的性能被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大规模储能系统中。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先进科学》,为高性能电池技术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支撑。【详情】

  • 人形机器人“搏击起舞”引关注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主论坛“六小龙乌镇对话”现场。”  从展台上的“自由搏击”,到“六小龙乌镇对话”中的前瞻性思考,人形机器人正以可见的速度从“炫技”走向“实用”。【详情】

  • 我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

    记者从国家航天局获悉,近日,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这也是我国航天器首次观测到星际天体。△星际天体阿特拉斯与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相对位置示意图(右图是2025年10月3日相机拍摄时左图的局部放大)【详情】

  • 截至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1亿千瓦

    11月5日举行的第八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新型储能高质量发展促进全球能源转型”分论坛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我国新型储能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截至2025年9月底,我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过1亿千瓦。【详情】

  • 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

    记者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了解到,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疑似遭空间微小碎片撞击,正在进行影响分析和风险评估。为确保航天员生命健康安全和任务圆满成功,经研究决定,原计划11月5日实施的神舟二十号返回任务将推迟进行。【详情】

  • 接入AI大脑 帮农民种地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发布神农大模型3.0,并同步推出拥有36个专业智能体的“神农大模型智能体平台”。变聪明之后的大模型,还辅助北京的新农人崔若冰种水培蔬菜,帮助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松北区对青山镇李家村的村民种大豆、玉米、水稻等。【详情】

  • 基于超导量子芯片的暗物质搜寻新架构提出

    记者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高级工程师周经纬、教授荣星等人基于超导量子比特体系,提出一种可扩展的暗物质搜寻架构,并成功在多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完成了原理性实验验证。【详情】

  • 人形机器人的未来该怎么走

    10月25日,江苏省扬州市公安局在扬州市明月湖广场举行警营开放日活动,现场设立多个主题互动展区,市民可以近距离接触警务装备。只要我们坚持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让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工厂、从工厂走向千家万户的梦想就一定能够实现。【详情】

  • 我国装机规模最大火电厂投产

    经过168小时满负荷试运行,位于浙江省宁波市的北仑电厂9号100万千瓦燃煤机组顺利投产。至此,北仑电厂的火电装机规模达到734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超400亿千瓦时,成为我国装机规模最大的火电厂。【详情】

  • 研发6G技术,赋能智慧转型

     当数据的洪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奔涌,当人工智能的浪潮深刻重塑每一个行业,我们赖以生存的通信网络,正面临一场“容量”与“效率”的双重考验。传统的通信技术路径,依靠频谱、能量的堆叠,已渐趋物理极限,难以支撑人工智能时代万物智联的需求。在6G时代,我们迫切需要找到一个“拐点”,来满足对带宽的需求。我们团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6G智简”。 【详情】

  • 商用清洁机器人有了国家标准

    3日,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获悉,《商用清洁机器人》国家标准近日发布,将于2026年5月1日正式实施。标准明确商用清洁机器人需满足电气安全、机械安全、信息安全及电磁兼容性等方面要求,保障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不引发安全事故。【详情】

  • 工信部:深入实施“人工智能+制造”

    11月3日,工信微报发布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李乐成在《党建》杂志2025年第11期署名文章《加快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发挥国家高新区、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优势,支持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创新和协同发展。【详情】

  • 中国空间站“太空厨房”上新“烤箱”

    “色香味俱全”“美味啊鸡翅”……中国空间站顺利“会师”的神舟二十一号航天员乘组和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这两天正式启用随神舟二十一号飞船上行的热风烘烤机,第一次在“太空家园”吃上了烤鸡翅、烤牛排。这是中国空间站“太空厨房”首次上新“烤箱”,航天员食品实现在轨烹饪烘焙。【详情】

  • 1∶1预演 东风着陆场完成最后一次演练

    按计划,两个航天员乘组完成在轨轮换后,神舟二十号乘组将于近日择机返回东风着陆场。神舟医疗救护队进驻着陆场以来,针对低温、暗夜等环境特点,重点围绕极端条件下的医疗救治,展开系统演练。【详情】

  • 斩断窃密黑手!间谍在我国搜集农作物基因数据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安全关乎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大局。近年来,境外间谍情报机关持续加大对我国粮食领域渗透力度,窃取我国核心科研情报,对我国水稻种业核心竞争力与粮食安全造成显著危害。【详情】

  • 中国第四十二次南极考察队起航

    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四十二次南极考察队出征,奔赴南极。我国还将开展自主研发制造的“雪豹”6×6轮式载具、THT550全液压大功率牵引装备在南极现场的验证,以及自动观测与卫星遥感、生态潜标与磷虾多联网系统等先进技术在南极考察的新应用等。【详情】

  • 我国天文学者揭开热木星轨道“内迁”之谜

    1995年10月,人类首次在一颗类似太阳的恒星周边发现了行星“飞马座51b”,开启了系外行星研究的序章。”谢基伟告诉记者,此次研究产出的定量结果将用于优化以往的热木星迁移模型,还可用于预测一些恒星附近是否存在热木星。【详情】

  • 强国青年科学家:顶天也要立地

    青年科学家周新雨原本从事神经病学研究,他的科研之路的转变,始于在门诊见到的一个被抑郁症折磨的女孩。罗周卿发现,无论是科学传播,还是学术分享、大学教育,人们总热衷于谈论成功,却不怎么提及失败。【详情】

  • 神舟二十一号问天在即

    10月30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行任务航天员张陆(中)、武飞(右)、张洪章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问天阁与媒体记者集体见面。作为参与过神舟十五号任务的“老将”,指令长张陆向中外记者挥手致意。【详情】

  • 全球首台!中国海上风电加速挺进深远海

    日前,我国自主研制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山东东营成功并网发电,全球首台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机安装完成。“三峡领航号”  近日,全球首台16兆瓦漂浮式海上风电成套系统示范应用工程项目——“三峡领航号”,在广西完成一体化组装。【详情】

  • 比太阳亮万亿倍!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通过工艺验收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获悉,位于北京怀柔科学城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高能同步辐射光源(HEPS)于10月29日通过工艺验收。该光源主要由加速器、光束线站两大部分构成,可容纳不少于90条高性能光束线站,一期建设14条用户光束线站和1条测试线站,可提供能量达300千电子伏特的X射线。【详情】

  • 全球最大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并网发电

    记者10月29日从东方电气集团获悉,我国自主研制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在山东东营成功并网发电,该机组一举刷新全球已并网风机的单机容量与叶轮直径两项纪录。此次并网发电的26兆瓦级海上风电机组,轮毂中心高度相当于50多层居民楼,设计叶轮直径超过310米,扫风面积超过10个半标准足球场,是目前全球单机容量最大、叶轮直径最长的海上风电机组,并且实现全国产化设计制造。【详情】

  • AI更“智能”的同时也更“自私”

    据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人机交互研究所官网最新消息,该机构针对主流大模型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AI)在变得更“智能”的同时,其行为也变得更加“自私”。实验中,两个版本的ChatGPT被置于博弈情境:每个模型初始拥有100分,可选择将全部分数投入共享池,或保留分数独享。【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