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科技

首页 >> 科技要闻 >> 正文

科普进校园:让地震避险成为“肌肉记忆”

发稿时间:2025-11-10 10:28: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如果地震来了正在教室里上课,什么时机逃生最合适?

  今年10月11日云南鲁甸县发生4.8级地震时,鲁甸县第一中学师生地震避险监控视频显示,地震波到来时,同学们迅速蹲下抓住课桌腿,并用书本护住头部,待地震晃动明显减轻后,开始有序跑出教室。

  云南省地震局公共服务处处长王勇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地震撤离要“因地制宜”。具体到校园场景,考虑到一般情况下校园建筑抗震设防等级较高,在建筑物安全性有保障的前提下,通常学生应该先就地避震,等晃动过去再撤离,如果人群在晃动过程中撤离,容易摔倒、踩踏,反而造成损伤。他表示,不少云南中小学生都已经通过地震演练熟练掌握了这个知识点。

  这是“十四五”期间学校常态化开展地震演练产生实效的一个缩影。在今年9月国务院新闻办召开的介绍“十四五”时期应急管理改革发展成就发布会上,应急管理部党委委员、中国地震局局长王昆介绍,过去五年,公众参与科普活动年均超过1.5亿人次,防震避险能力不断增强。联合相关部门开展的“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覆盖中小学3万余所。

  提高校园地震应急避险能力,是许多云南防震减灾工作者的心愿。前不久,记者在云南昆明市、保山市和芒市走访时,了解到提高校园地震应急避险能力的云南方案——“科普+演练”。

  云南省地震应急服务中心科普宣传部负责人杨芳介绍,云南地质构造复杂,地震活跃,地震灾害具有频度高、强度大、分布广、灾害重的特点。在这种背景下,人员集中、组织化程度高、执行力强的学校,成为此地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有力抓手,当地地震部门希望“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影响整个社会”。

  杨芳表示,自2021年起,云南省地震局深化部门协作,主动对接云南省教育厅,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校园“五个一”活动,推动了校园科普宣传,同时让地震应急避险演练常态化开展得到了落实。

  她说,2022年至2025年,作为全国首批开展“地震科普 携手同行”主题活动的省份之一,云南省组织全省6000余所中小学校参与活动,培养7000余名教师成为防震减灾科学传播师,组织开展校园防震减灾科普讲座和应急避险疏散演练近1.7万场,730余万人次学校师生参与。

  随着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教育纳入《云南省2025年进中小学校省级事项清单》,云南中小学校持续开展了防震减灾开学第一课、全省中小学生防震减灾知识竞赛、作品创作等多项科普活动。

  谈及防震减灾云南方案的实效,王勇说:“今年,缅甸7.9级地震发生后,保山、德宏震感强烈,保山一中、瑞丽一中等中小学校临‘震’不乱,有序避险,就是非常好的案例。”

  记者见到保山一中副校长罗朝春时,他拿出手机展示了今年3月28日缅甸发生7.9级地震时,当地出现震感后保山一中学生的反应。监控视频中,多个班级的学生在教室发生晃动时迅速下蹲,抓住课桌,用书本挡住头;离教室门近的同学或老师打开教室门,畅通逃生通道;待晃动结束后,班级同学有序撤出了教室。

  罗朝春表示,在此次地震中,学校全员3000余人仅用1分15秒完成安全撤离、零伤亡。他说,这靠的是日常演练养成习惯,再让习惯变成了“条件反射”。

  “有时候早晨升旗前就会广播通知。”该校学生李云希告诉记者。罗朝春说,在保山市地震局的指导下,该校每月都会开展地震避险演练,时间可能设定在各个时段,包括上午、中午、下午、晚上,每个老师都要清楚地震时自己的职责是什么,学生也要知道接收到指令之后该怎样做。

  为了让地震科普和应急演练工作真正走进基层,杨芳介绍,当地还组织编写、制作了覆盖从小学到大学各年龄段的宣教材料,包括教材、慕课、宣传片等,其中还有部分少数民族语言的版本,面向全省各级各类学校推广。

  在边境城市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记者随机向一名正在参观地震科普展馆的小学生提问:“你知道地震波都有什么波吗?”小男孩胸有成竹地说:“纵波和横波。”

  德宏州防震减灾局副局长郑定玺说:“我们从州、县防震减灾部门抽调业务骨干,组建了一支防震减灾‘科普讲师团’,定期深入校园开展讲座,指导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特别突出‘实战性’。”

  近期,中国地震局与教育部联合印发了《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导中小学校规范开展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这是国家层面首个专门针对中小学校编制的地震应急避险疏散演练指南。

  记者从中国地震局了解到,《指南》的编写吸取了全国各地中小学开展地震演练的探索经验,其中也包括云南的工作思路——用云南省地震局相关负责人的话来说,就是“让地震避险成为‘肌肉记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茜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1月10日 08版

责任编辑:张亦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