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科技

首页 >> 科技要闻 >> 正文

强国青年科学家:顶天也要立地

发稿时间:2025-10-31 10:20: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2025强国青年科学家活动分享会参会嘉宾合影。本版图片均由主办方提供

  编者按

  五载光阴,步履铿锵。自“十四五”开局之年启航的“强国青年科学家”评选,在年轻的科学工作者之中已经激起了层层涟漪。五届盛会,不仅是一系列荣誉的颁发,更是一座精心构筑的“立交桥”:它让地方发展的迫切需求、企业转型的澎湃动能与青年科学家的奇思妙想在此交汇、碰撞、融合。中国青年报社作为“科技红娘”5年的耕耘,已结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硕果。

  站在“十五五”的门槛上,我们眺望的是一片更壮阔也更具挑战的图景。我们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要完善新型举国体制,采取超常规措施,全链条推动集成电路、工业母机、高端仪器、基础软件、先进材料、生物制造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时代的聚光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聚焦于青年科学家群体。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最具颠覆性创新的勇气,理应从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加速迈向“主力军”。这份责任,重若千钧。

  这份责任,是“从1到N”的开拓,更是“从0到1”的引领。正如强国青年科学家们今年的纪念品——“莫比乌斯环”那神奇的“扭转”。要打破常规的思维定式——既有科学圈的,也有企业的、地方政府的,才能发现统一而连续的新世界。

  这份责任,是“独木成林”的钻研,更是“万木共生”的协同。现代重大科学问题的突破,愈发依赖跨学科、跨领域的集体协作。“十四五”期间搭建的“碰撞与联合”平台,在“十五五”应升维为更深度的“共生”生态。青年科学家应主动拆除学科间的“篱笆墙”,既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深耕不辍,也能与不同背景的同行、企业家、工程师携手,形成攻克“卡脖子”难题的联合团队,让智慧的碰撞产生“1+1>2”的化学反应。

  大潮奔涌,后浪澎湃。青年科学家们手握历史的接力棒,前方是建设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愿他们在“十五五”的新征程上,以“开路先锋”的锐气,将创新的火炬燃得更旺,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灿烂篇章,汇入民族复兴的壮丽星河!

  ——————————

  这是一群很少出现在聚光灯下的青年科学家。多数时候,他们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高校、企业、医院、实验室,有的在田间地头,埋头科研。9月28日,这群青年齐聚广东佛山南海区的季华实验室,相继走到聚光灯下。

  这一天,2025强国青年科学家活动分享会在佛山举行,许多科学家忙里偷闲,赶来参加。经专家多轮推荐,11位“强国青年科学家”入选者、39位提名者,从全国188家单位的近400名推荐者中脱颖而出。

  许多人年纪轻轻——最年轻的35岁,最年长者也才40岁,却都是所在领域的佼佼者。

  其中,有曾在新冠疫情期间创建传染病动力学模型的杰青;有从事表界面物理力学研究的女教授;有参与世界首个真核生物基因组合成计划的90后青年;有扎根人工智能与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家;还有致力于精神医学研究的国家级领军人才……

  佛山市南海区区长王勇会前推介南海区人才科创发展环境。

  探求未知 自力更生

  生于1990年的罗周卿,是2025年“强国青年科学家”中最年轻的入选者。

  如今,35岁的他已是厦门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专注于合成生物学的研究。10余年前,在清华大学读研时国内外“合成生物学”兴起,罗周卿便参与到了世界首个真核生物基因组合成计划。

  对罗周卿而言,那是一个充满未知的世界,到处都是“从0到1”的研究。

  合成生物学是近年来发展迅猛的新兴前沿交叉学科,被认为是“第三次生物技术革命”。罗周卿告诉记者:“基因组作为生命信息的载体,能否人工合成,并用于支持生命存活,是合成生命的关键。”

  后来,他与合作者一同攻克了该项目的诸多难题,成功构建了世界首条Mb级真核生物线性合成染色体,相关学术成果在《科学》(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该成果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这也标志着我国真核人工基因组合成研究水平跻身世界前列。

  这让罗周卿看到了合成生物学的魅力。“如同高手过招,你见到了更加厉害的高手。”罗周卿打了个比方:“如果说传统生物学是‘拆解汽车’,合成生物学就是‘制造汽车’。”

  “1+1>2的涌现效应,是这门学科最迷人的地方。”罗周卿表示,他喜欢在未知中摸索,这个过程充满挑战,时常让他感到刺激和兴奋。

  在获得“强国青年科学家”称号的11位青年中,许多人都是从未知中蹚出路来的。

  36岁的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李雪梅,是今年唯一入选的女性科学家。这个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的教授,与团队发现并提出的“水伏效应”——从水中直接获取电能,而后通过攻关将发电性能提升6个量级,推动基础科学向工程技术的跨越。

  “我认为科学家精神最核心的特质是,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李雪梅说,这背后包含了甘坐冷板凳的耐心、勇闯无人区的勇气,以及一份服务国家、造福人民的初心。

  同获“强国青年科学家”称号的37岁医生周新雨,在过去10余年里,聚焦儿童青少年抑郁症诊疗难题。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他带领团队开展系统攻关,首次发现儿童青少年抑郁症早期筛查诊断标志物,并率先提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唯一推荐药物治疗新方案,改写美国和中国药监部门用药推荐。

  周新雨告诉记者,在医学技术上,他也曾遇到国外“卡脖子”的情况。

  他和团队在做循证医学实验时,要用到一种数据分析技术,但这种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只有少数几个医学机构掌握。“我们尝试跟他们合作,但都被拒绝,或说要合作可以,成果是我们的。”

  “核心技术是等不来、要不来的,还是要自力更生。”周新雨说,而后他们决定组建攻坚小组,进行技术突破,“我们过年都没有回家吃住,都在实验室里”。他们花了一年时间,最终掌握核心技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独属中国的儿童青少年抑郁症大数据模型。

  37岁的西安交通大学材料化工研究所所长唐伟,2018年学成归国后迅速组建科研团队,针对能源及“双碳”国家重大需求,专注于高能电化学电池这一“军民两迫切”的“卡脖子”领域,突破了关键性的高性能电化学储能材料构效关系耦合难题。

  “面对众多高端装备被国外掌控的局面,实现技术自主是我们必须要承担的使命。”在“强国青年科学家”唐伟看来,攻克固态电池的装备制造技术,将自主知识产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既是自己的坚定信念,也是团队不懈奋斗的目标。

  “科研的未来需要‘眼睛’。”湖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徐先东说,他口中的“眼睛”指的是三维原子探针,这是人类探知物质世界的眼睛,有了它,人类才能突破二维平面,看到更立体的三维原子世界。

  然而,三维原子探针是科学仪器界名副其实的奢侈品。过去几十年,美国在这片江湖独占鳌头,其出口被严密的国际技术管制协议限制,对华出口更需经漫长的层层审批。这堵曾经坚不可摧的“墙”,如今已被38岁的“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者徐先东带队凿穿,花了两年多的时间。

  2025年“强国青年科学家”周新雨手持“莫比乌斯环”纪念品。

  “顶天立地” 解决问题

  那些“强国青年科学家”的专业领域和科研路径各异,却有着相似的精神底色。

  “一个好的科研项目,应当真正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罗周卿说,近年来,国家一直在提倡科研要“顶天立地”,他的理解是——顶天,是指科学前沿的突破与创新;立地,是指立足人类社会的实际需求、解决实际问题。

  在罗周卿看来,合成生物学不仅是基础科学的突破,更为医学、农业、能源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可能。“比如遗传病治疗,如果某个基因突变导致功能丧失,我们可以通过合成技术‘补回’正常基因;在育种上,我们可以按需设计作物性状,告别‘靠天吃饭’。”

  “如何解答这些实际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罗周卿时常和他的学生谈,科学须立足当下社会的实际需求,提出问题,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你围绕有价值的事物,任何一点进步,都能体现出非常大的价值。”

  青年科学家周新雨原本从事神经病学研究,他的科研之路的转变,始于在门诊见到的一个被抑郁症折磨的女孩。

  那个女孩只有十三四岁,被父母带来看病,却总低头不语,默默流泪。周新雨从女孩父母口中得知,她已休学一年。父母撸起女孩的袖子时,周新雨看到,她的手臂上遍布伤痕。

  后来,她的父母递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一首诗:“你是坏种子/不发芽/不长大/也不结果/你该被打碎/枯萎/被烧焦也无妨/就永远活在孤独中吧/你不会变好!”纸上,还画着不发芽的种子与枯叶。

  那首诗对周新雨触动很大,“心灵的折磨比躯体疼痛更难受,因为大家不理解”。

  他至今记得,当自己提出去医院精神科工作时,院长说“我当院长一二十年,你是第一个主动愿意去精神科的”。家里人起初也并不理解他的决定。对他而言,这也是一个相对陌生的领域。

  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诊疗是世界性难题。周新雨表示,儿童抑郁症状不典型,可能表现为头痛、胃痛、易怒,甚至攻击行为。更严峻的是,药物治疗对儿童效果有限,且可能增加自杀风险。2016年,他的团队通过研究发现,在12种抗抑郁药中仅有1种对青少年可能有效。

  周新雨一直在琢磨,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的诊断有没有客观指标,治疗是否有新方案。

  “现在的问题是,儿童青少年抑郁症,主要是通过量表来进行筛查,但它的准确性不是很好。”周新雨告诉记者,伴随着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发病率提高,如何把有情绪问题的孩子及时识别出来,成为迫切要解决的社会问题。

  “我们必须找到更客观、更精准的诊断方式。”周新雨团队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等机构,从血浆中筛选出3种生物标志物,并基于该成果开发了特异诊断试剂盒,为儿童青少年抑郁症精准诊断提供了新思路。

  “我们从4000多种物质中层层筛选,最终锁定3种。这个过程,花了整整6年。”周新雨告诉记者。

  “要把自己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服务患者,服务大众。”周新雨说,一个农民做得再好,只能种一亩三分地,如果成为像袁隆平一样的科学家,就能改良种子,造福千千万万老百姓。

  如今,他牵头在重庆各区县82所学校建立筛查网络,推动抑郁症早期识别进入校园体检。周新雨说:“我一辈子最多看10万个病人,但一项新技术能惠及百万千万,甚至更多人。”

  获得“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的云南大学教授韩鹏也有类似的想法。

  他是农民的孩子,是这群青年科学家中少有的从事农业科研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他是真正把科研文章写在了大地上。每年,他都会花大量时间下乡调研,深入田间地头,通过开展田间试验推动农业入侵害虫的绿色防控。

  有时,他去农村调研,总有农户问他农田里急需解决的事。他时常被农户问蒙,不知如何回答,总觉尴尬。韩鹏不希望自己成为“砖家”,而是要做一些更实际的科研、能落地的应用,让老百姓受益。

  2017年,他在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工作时,正是番茄潜叶蛾从我国西北入侵扩散的时期,对我国的番茄产业造成巨大威胁。在部分地区,番茄潜叶蛾的危害率一度高达60%,会造成80%的减产,许多农户很无奈,传统化学药剂已很难抑制这种虫子。

  “虫子在进化,它产生了耐药性。”韩鹏说,只好尝试生物防治,以虫治虫。他们发现番茄作物上原本存在一种叫“烟盲蝽”的杂食性天敌,它既能高效捕食番茄潜叶蛾的虫卵和幼虫,还能依靠取食番茄植株而存活。

  而后,团队通过调控番茄施肥技术方案,让“烟盲蝽”在不危害番茄植株的前提下,有效控制住番茄潜叶蛾的种群暴发。经过三四年的努力,他们将番茄潜叶蛾的危害率降低至20%左右。

  2024年,他的团队联合法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国内的专家首次提出“3MP技术模式”——“多害虫多维治理”技术模式,核心是集成“土壤调控+伴侣植物+以虫治虫”的技术模式。如今,他和团队已在我国云南、山东等地区,以及泰国、越南、西班牙等国建立了试验点,推动技术落地。

  “在云南峨山,我们帮助农户将化学农药减量40%,也保证了番茄产量。”韩鹏告诉记者。下一步,他计划推动基于3MP技术模式的绿色农产品认证,让通过该模式生产的番茄实现溢价销售,从常规农产品走向绿色农产品。

  “我们的目标不是完全消灭害虫,而是通过生态调控手段,将其控制在经济阈值内。”韩鹏说,“农业技术必须轻简化、可推广,老百姓用得起、愿意用。”

  在韩鹏的科研世界里,创新与落地并重。未来,他希望这套生产技术模式先让种番茄的农民受益,而后逐步完善理论方法,最终让国内外的其他农作物在虫害防控中都用得上。

  敢于失败 保持好奇

  这些年轻科学家的科研之路,并非轻而易举就获得成功,许多人都历经无数次失败。

  然而,罗周卿发现,无论是科学传播,还是学术分享、大学教育,人们总热衷于谈论成功,却不怎么提及失败。

  “不要害怕失败。”罗周卿说,做科研要有极强的耐心,很可能一个项目花费了5年,前期99%的做法都是在试错,“只要积累到一定数量的错误,那么我们在第四年年底就有可能顿悟”。

  他记得,当初参与真核生物基因组合成计划的项目,实验前后做了3次,前两次都失败了,每做一次要耗费一年至几年的时间,最后一次才成功。但他发现,如今的教育让学生也只记得成功的东西,很少去关注失败。

  “失败的经验,没有很好地传承。”罗周卿告诉记者,其实许多科学家经历过大量的试错、失败,这些过程同样很有意义,这可以避免更多人走弯路,“即使是阴性(实验)结果,也具有巨大的价值”。

  “科研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是在面对失败和未知。”李雪梅觉得,没有一份内在的驱动力和对真理的纯粹追求,是很难坚持下去的。在进行“水伏效应”研究的早期,他们团队设计的器件输出电压非常低,一直徘徊在毫伏量级,一度非常焦虑,仿佛走入了一条死胡同。

  那段时间,李雪梅和团队进行了无数次的尝试,结果总是不理想。后来,他们决定暂时放下对性能的盲目追求,重新深入探究其背后的物理机制,从头构建理论模型。

  “正是那次看似‘倒退’的归零思考,让我们找到了正确的方向,实现了之后的性能飞跃。”李雪梅说,“所以,科研中的失败往往是逼我们回归本质、寻找真理的契机。”

  许多青年科学家受访时,还常提及“好奇”“兴趣”两个词。

  李雪梅说,她从小对“为什么不同材料有不同的性能”充满好奇,求学期间,接触到力学与材料的交叉研究,发现通过设计材料表面,可以解决航空航天中的关键问题,“这种从微观到宏观的跨越让我深深着迷”。

  获得2025年“强国青年科学家”提名的徐先东,将自己科研的快速突破,首先归功于自己对科研方向的纯粹兴趣,以至于他在原子世界里越钻越深。多年来,他对材料世界总怀有一种“刨根问底”的渴望,这也成为他科研之路上经久不息的燃料。

  罗周卿的科研之路,也属于兴趣导向型。他从高中开始,就喜欢生物,喜欢探索未知领域,即便在外人看来枯燥无味。他发现,当自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时,学起来很轻松。

  他常和学生们谈,并非只有从事科研、成为科学家才有价值,要找到自己真正感兴趣且有意义的事业。很多时候,他选择学生的标准也包括,对所在领域真正感兴趣,这样才会将兴趣转化为不断探索的动力,才会有主动性。

  “不要仅因为某个方向热门或前沿,就盲目跟随别人,这种行为通常会导致自己非常痛苦。”罗周卿说。

  在李雪梅看来,科研是一场持久战,她最看重学生的好奇心与韧性。“有好奇心,才会主动去追问为什么,这是创新的源头;有韧性,才能在一次次实验失败后,依然有勇气站起来重新开始。”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李强 陈晓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31日 06版

责任编辑:张亦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