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科技

首页 >> 科技要闻 >> 正文

七千少年竞智慧 科创沃土发新芽——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决赛侧记

发稿时间:2025-08-27 10:01: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8月的浙江嘉兴,暑气未消。位于桐乡的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内,一股更炽热的科创浪潮正在奔涌。

  24日到25日,第八届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决赛在此成功举办。近7000名来自31个省(区、市)及香港、澳门地区的青少年,通过线下或线上的方式参赛。同学们背着塞满零件的书包、提着工具箱,把汗水与热爱洒在赛场,也在这里留下了成长与梦想的鲜活记忆。

  本次决赛由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主办,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指导,共青团嘉兴市委、中共桐乡市委、桐乡市人民政府承办。

  场外,家长们耐心等候;场内,少年们专注参赛,成为这场科创盛会动人的风景。

  “既紧张又兴奋。”山东省济南市华山三小的吴修远结束智能芯片与计算思维专项赛后,坐在会场休息区,脸上的专注还未褪去,神情透出超越年龄的沉稳。

  赛场门口一角,福建省福州市的李岩轩抱着妈妈流泪。他参加月球基地主题设计专项赛,以选拔赛一等奖晋级,满心期待决赛能拿下金奖,因机器突发故障无奈结束。“我想帮妈妈设计一款机器人,帮她做家务,这样她就不会那么辛苦了。”李岩轩一边哽咽,一边说出了自己学习编程的初心,代码与零件背后藏着的温情,让身旁的母亲瞬间红了眼眶。

  “这次是来学习的,有些硬件编程还不太熟,现场看到很多厉害的选手。”浙江省嘉兴市秀洲区洪合镇印通小学五年级的陈睿彬,初到赛场因为陌生环境而拘谨,看到小伙伴们专注调试作品,以及随处可见的交流场景,他的紧张才逐渐消退。

  自今年4月启动以来,赛事吸引了14.2万余名青少年报名参赛,分为选拔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大赛围绕智能机器人应用、人工智能场景设计、智能芯片及开源硬件、数字化与虚拟仿真创新四大方向,设置17个专项赛,为青少年们搭建展示科技才华的平台。

  少年展锋芒,协作创新里的科技巧思

  赛场上,各地青少年以现实问题为锚点,将日常观察与科技创意融合,在协作探索中交出了一份份充满巧思的答卷。

  作为17个专业赛道之一,开源硬件创意智造专项赛的现场,堪称少年们的“科创工坊”。每位选手自带笔记本电脑、数据线、插线板、工具箱,从上午9点到下午5点,他们有条不紊地推进PPT制作、手工创作、实物提交与路演展示,全程专注投入。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钟家村第一小学五年级的万敏杰与队友展现出极强的决策效率,拿到题目仅10分钟,便确定以“智能鸟巢”为参赛项目,“我的学校挨着一个湖,每次暴雨时看到水鸟没地方躲,我都特别难受。”

  带着这份温情,他们用KT泡沫板打造出防风防雨的鸟巢外壳,又搭载行空板K10主控,配上光线、温度、湿度、空气质量等传感器,让鸟巢能24小时监测水鸟生存状态。

  福州市钱塘小学五年级的赵其凡,将对姥姥、姥爷的牵挂融入科创作品,设计出一款家用湿度检测仪器,针对老人的风湿病,仪器可在无人值守时自动开启风扇,实现干燥降温。

  他坦言,“把程序写进硬件这步耗时最长,也是最难的”,尽管过程不易,但这次参赛让他解锁了不少此前未接触过的硬件功能。

  “和新队友一起头脑风暴,感觉特别刺激!”上海市黄浦区曹光彪小学的赵依宁,首次参加决赛就要面对“现场抽题+陌生组队”的双重挑战。她与编程的缘分始于三年级的信息技术课,凭借优异成绩入选学校图形化编程社团后,四年间陆续攻克C++编程、AI编程,积累了扎实的技术功底。

  此次组队,她主动扛起编程与硬件搭建的核心任务,队友则负责PPT制作,赛前他们还专门建群讨论分工、磨合思路,高效配合让团队信心满满。

  开源硬件创意智造专项赛的选手现场确定创作主题,手持相同的工具箱,最终呈现的作品却各具特色,从解决生活痛点到探索创意场景,少年们的奇思妙想,让“相同起点”衍生出“多元精彩”。

  “就当换个场地和大家交流。”在智能巡检机器人设计专项赛,澳门选手、永援中学初三学生周柏希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外观极具未来感,他提前3个月投入备赛,一直保持轻松心态。“操控机器人完成任务时,成就感特别强。”他直言未来想冲击makex机器人挑战赛,和全球青年同台竞技。

  “写代码能实现自己的想法,不断激发思考,我想一直往这个方向走下去。”澳门镜平中学高二学生曾叶昕在组装的智能小车顶部装饰上谷子,侧面用水果网制成麦穗,使澳门元素与农业主题自然衔接。他从小学五年级开始对编程“上瘾”,早已把编程视作未来专业方向。

  破茧亦成长,挑战中的韧性与蜕变

  开源鸿蒙机器人专项赛上,小学三年级的施亦丰是众人眼中最执着的“小车手”。去年初登决赛赛场时,他连代码指令都记不全,却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反复练习调试,最终捧回金奖。也正是这次经历,让他暗下决心,“下次要更快、更强”。

  今年备赛,赛道新增的“S”形弯道成了难题,小车频频撞边。不同于去年的慌乱,他沉下心来,先在纸上画满路线图,标注出直线行驶与转弯的精准时机,再一点点调整传感器检测范围。

  “看着小车稳稳跑过弯道时,我比拿金奖还开心!”在施亦丰心里,“每一次‘跑偏’都是礼物”,教会他如何主动解决问题。

  温州市国科第一小学二年级的王曦乐,也曾对着草稿纸上的“0”和“1”犯愁,“为什么1+1在这里等于10?”如今,她已成长为决赛银奖获得者。为了吃透“逻辑门”知识,她经常在课后对机械加法器反复钻研。

  “我们学校‘科教融合’,不追求孩子成为‘小专家’,而是培养他们像科学家一样思考。”她的辅导老师盛楠说,王曦乐的成长恰恰证明,即便是二年级的孩子,也能在科创实践中读懂科学、爱上科学。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帕拉卡3D动画编程,3D效果让我更爱编程,也让我明白环保不是口号,要靠技术一点点实现。”小学高年级组选手曾叶设计的“无人驾驶垃圾清理车”,完整还原了从启动亮灯、巡线行驶,到垃圾装卸、遵规避障,再到停车充电的全流程。

  备赛期间,他右手意外骨折,只能戴着笨重的护具用左手操作。为了不放弃比赛,他重新设置电脑操作方向,从左手握鼠标、单手敲键盘开始练起,哪怕速度慢,也每天坚持打磨编程技能。选拔赛时,单手操作让他失去了部分时间分,但凭借理论满分和扎实的操作功底,他还是成功晋级决赛。

  “以前听到‘比赛’就想躲,现在像打怪升级。‘我不行’后面加个‘试试看’,再加上‘不放弃’,最后就能变成‘我真棒’!”深圳实验学校小学部二年级的谭安棣经历了从“抵触”到“热爱”的蜕变。

  起初,他对人工智能机器人课充满抗拒,更怕考试、比赛的规则与压力。一次偶然的青少年人工智能技术水平一级考试,彻底改变了他的想法。他硬着头皮参赛,却意外拿到等级证书,这份惊喜让他重拾信心。

  此后,他主动冲击二级考试,在选拔赛中带着“闪电侠”小车斩获一等奖。这次决赛,他带来的“非动能机型铲斗机器人”更是亮点十足:低矮的铲子能将对手抬升并推至out区,长长的舵机臂提升铲动力量,1毫米的车身高度避免被同类型机器人轻易铲起。

  多元赋能,科创教育启新篇

  边疆地区的科技教育正加速追赶。

  “这是对孩子创造力的肯定,更让我们看到边疆科技教育的可能。”新疆库尔勒市第二十一中学信息科技老师吴星绪首次带领学生参赛便收获颇丰,13件作品中2件入围决赛、10件获选拔赛二等奖。

  “新疆的信息技术教育起步比内地晚,信息渠道也窄,很少能接触到这类专业设备。”新疆吉木萨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汽修专业教师王波,此次带着学生郭凌薇参与智能巡检机器人决赛。对边疆孩子而言,这样的全国性赛事机会格外珍贵。出发前,郭凌薇一家专程送她到车站,反复叮嘱“要听老师的话,好好把握机会”。

  王波坦言,他们能站上这个舞台,离不开2023年厦门集美工业学校的援疆帮扶,对方不仅带来了智能车设备、训练地图,还辅导师生从零学习。如今,王波从“跟着学”的学员成长为“领着教”的指导老师,利用课后兴趣班和暑假时间带学生训练,学校有20多名回、汉等民族的学生加入科创学习中。

  评委的观察,直观印证了科技教育的普及成效。

  上海交通大学集成电路学院副教授徐雄在芯片电路类赛事中担任评委时发现,与过去两年大赛相比,如今参赛青少年的基础更扎实、综合能力也更强。

  令他尤为意外的是,面对近似大学难度的考题,多数初中生竟能清晰讲解逻辑原理,“有两个孩子的讲解特别透彻,完全超出预期”。

  在徐雄看来,不少大学阶段的基础内容正在逐步下沉,孩子们从小就能触摸到科技的底层逻辑,为未来深入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主要负责同志表示,打造全国青少年人工智能创新挑战赛,核心目标是“引导孩子们为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好全面准备,培养大批兼具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的青少年科技人才”。如今,大赛已发展成为覆盖全国、影响深远的科技盛事,累计吸引40多万人次青少年参与,越来越多孩子在此点燃科技梦想。未来,中国少年儿童发展服务中心还将进一步关注农村边远地区,推动科技教育资源共享,让科学的种子在更多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

责任编辑:白珂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