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空间站迎“最重”太空快递
发稿时间:2025-07-16 09:16:0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仅用了3小时,中国将新的太空包裹“闪送”到了距离地面400多公里的“天宫”空间站。
7月15日5时34分,在长征七号运载火箭的托举下,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在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8时52分,天舟九号在太空上演“万里穿针”,成功对接于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后向端口,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送上太空。
“这是我国继天舟七号、天舟八号任务后,第三次实施3小时交会对接任务。”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专家党蓉说,3小时交会对接模式在时间上优于传统的6.5小时模式,相较于2小时模式,其相关系统的条件要求更宽松,增强了任务可靠性。此次任务圆满完成,标志着我国3小时全自主快速交会对接模式更趋成熟稳定。
“肚量”大了 装载重量创新高
中国空间站工程进入应用与发展阶段后,航天员长期驻留,还要开展空间科学与应用实(试)验。货运飞船是“太空快递员”,为空间站提供所需物资。其中,天舟九号是该阶段的第4艘飞船,肩负着为神舟二十号和神舟二十一号乘组“送货”的任务。
相较于以往的货运飞船,天舟九号的“肚量”再创新高,装载了航天员在轨驻留消耗品、推进剂、应用实(试)验装置等物资,总重量约6.5吨,比天舟八号提升了约500公斤,成为我国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物资装载重量最高的货运飞船。
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专家表示,天舟六号至天舟十一号货运飞船为同一批生产研制的改进型货运飞船,载货能力强、研制技术成熟。同批生产的“兄弟船”虽然外形相似、功能相近,但舱内设计了多种配置状态,可根据任务需求、货物运载数量等进行改造、调整。
自神舟十二号发射任务以来,神舟飞船和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采取“发射1发、备份1发”的机制,确保地面始终有“候补”的“神舟”“神箭”随时待命救援,为航天员安全加上“双保险”。如今,“太空快递”也有了“双保险”,空间站物资运输应急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
约8个月前,天舟八号发射时,天舟九号就已经完成了全部研制工作,并进入整船待命状态——天舟货运飞船不仅“肚量”大,反应速度也更快了。
“这是天舟系列货运飞船首次具备3个月应急发射能力。”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总体设计部专家说,天舟九号发射时,后续货船也同样具备任务备份的能力。“它们将一代代接力,为空间站运营安全保驾护航。”
新增菜肴近30种 飞天舱外服“上新”
具体到此次任务,天舟九号向中国空间站运送的新一批补给,包括可支持3名航天员在轨生活9个月所需的物资,其中有两套新一代飞天舱外服、鲜桃等190余种航天食品等。
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专家尹锐告诉记者,新的飞天舱外服,在建造阶段舱外服飞行验证基础上,开展地面及在轨服装数据积累与寿命评估,在轨寿命由“3年15次”提升为“4年20次”。
中国空间站的太空健身房设备也将再次升级。专家称,目前我国在轨力量锻炼主要由抗阻力锻炼装置和拉力器组成,对抗重力肌群起到了很好的防护锻炼效果。
核心肌群是人体的动力链中心,是上下肢衔接的纽带和运动发力的起点,是人体运动的“动力源”,它的稳定强健影响着身体运动的整体性和能力的表达效率。在太空中核心肌群对维持工作及运动能力,着陆返回后恢复等有重要作用。
“此次任务将一套全新的核心肌肉锻炼装置送往中国空间站。”专家表示,该装置可开展恒定阻力的核心肌肉与上肢锻炼,能够有效预防椎旁肌等深层肌群萎缩,提高航天员返回后对重力环境的再适应能力。核心肌肉锻炼装置与抗阻力锻炼装置在轨组合使用,可实现对全身各主要肌群更精准的防护,锻炼更加灵活便捷,进一步提高了航天员肌肉萎缩防护的全面性、有效性及智能化水平。
航天员在太空的饮食备受瞩目。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专家刘微透露,此次任务进一步丰富了航天食品品种,新增菜肴类航天食品近30种,使得航天食品的总数达到了190余种,飞行食谱周期由7天延长到了10天,提升了食品的口感,进一步满足了航天员的饮食需求。
脑类器官芯片、核酸药物“上天”了
当天,新一批空间科学实验项目同步抵达“天宫”。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系统总体单位——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的研究员宫永生介绍,随天舟九号货运飞船向中国空间站上行了23项空间科学实验项目,上行物资总重量776.5公斤,内容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空间材料科学、微重力流体物理与燃烧科学等领域。
宫永生以空间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领域为例:我国将利用问天舱生物技术实验柜开展基于器官芯片技术的空间环境对人体血脑屏障的影响研究、空间微重力环境对骨骼肌前体细胞迁移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以及微重力环境下核酸脂质纳米载体生物学功能研究等科学实验。
“这些将进一步深化对生物体生理病理的认知,为人类健康保障提供基础支持。”宫永生说。
其中器官芯片项目备受瞩目。“这是率先将脑类器官芯片送入空间站,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一次科学实验。”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秦建华说,航天员在太空中容易出现头晕、睡眠障碍,甚至认知功能改变等症状,但具体机制不清。这次试验的目的是利用这种新型的脑类器官芯片,探究空间环境在细胞、组织、器官多层次对人体血脑屏障和脑功能的影响及潜在机理。
“通过这种脑类器官芯片长期在轨试验,也可为人类太空长期驻留生存和健康保障提供科学依据和应用价值。”秦建华说。
至于核酸脂质纳米载体生物学功能研究,则是关注具有高效治疗作用的核酸药物。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甘勇说,如果把核酸药物比喻成一粒已经能够在地球上开出美丽花朵的“种子”,这项实验就是将“种子”带到太空中去“种植”,看它能不能正常生根发芽,能否开出更绚丽的花朵。
“要密切观察这粒‘种子’周围的‘土壤’和‘环境’——也就是同步研究微重力环境下的生理病理特征的改变如何影响核酸药物功能的发挥,探究其背后的规律,为在太空及地面获得更好的核酸药物提供指导。”甘勇说。
本报北京7月15日电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邱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