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科技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专家探讨新型电力系统如何使用好AI

发稿时间:2024-12-16 16:06:00 作者:王烨捷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日前,2024年上海电力大学“AI赋能新型电力系统”学术研讨会暨第四届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电力大学临港校区举行。记者注意到,这次研讨会重点探讨了“新型电力系统如何使用好AI”这一前沿话题。

论坛现场。上海电力大学供图

  来自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南瑞集团公司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薛禹胜被称作“守卫电网安全第一人”,他是时变非线性运动系统稳定性量化理论的创立者、我国电网停电防御框架的总设计师。

  他在题为“AI在自适应停电防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的主旨报告中介绍,我国电力系统发展已经走向了一个坚强的智能电网,“应该把研究的范围扩大,不能抛开社会的变化去研究科学,智能电网的未来是一种能源的信息—物理—社会系统”。

论坛现场。上海电力大学供图

  他建议当下电网研究者要关注信息流、行为流、碳元素流、能源流和资金流,从能源学、环境学和社会学等多视角来研究电力系统的演化。薛禹胜说,“能源系统不是孤立的存在,不仅要考虑到环境和经济,还要考虑到政策对各方面的影响”。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可再生能源并网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王伟胜认为,在新型电网系统中,生产侧是降低煤炭与石油占比,提高可再生能源比例(主要转化为电能利用),消费侧是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中的比重,在交通、建筑、工业等领域加快电能替代。

  这一过程中,最大的困难在于风、光等新能源能量密度低、空间分布差异大,发电出力不确定性大,难以准确预测与调度。此外,新能源发电设备抗扰性低、各种类型和型号的新能源设备差异比较大。

  目前,王伟胜团队正在研发人机混合增强的电网调控辅助决策应用系统,试验系统目前已经在浙江、天津、上海、重庆等地开展应用,将原有的10分钟级的试送电判断提升至秒级,故障处置预案生成时间由20分钟缩短到1分钟以内。

  王伟胜认为,未来要围绕共性技术需求,构建数据-知识-机理融合的专业模型与大模型。通过大模型-专业模型协同模式,支撑电网核心业务的发展。

  上海电力大学校长顾春华告诉记者,目前该校在人工智能与“源网荷储”深度融合方面已经有了研究和实践。在电力大数据方面,学校通过对海量多模态非结构化数据的分析、挖掘与应用,显著提升了新型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运行与诊断能力。在电力机器人领域,该校师生团队还设计了巡检机器人、故障检修机器人、客服机器人等。

  “学校未来将在电力AI、电力大数据、电力大模型、电力芯片等领域持续深耕,为新型电力系统的发展提供‘AI+电’的上电方案。”顾春华说。

 
责任编辑:邱晨辉 原春琳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