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科技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又双叒发卫星!复旦团队参与研制第三枚卫星

发稿时间:2024-11-11 21:15:00 作者:王烨捷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11月11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今天中午12时03分,“复遥号”卫星搭载力箭一号遥五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升空。这是继今年发射“复旦信息星”“复旦一号(澜湄未来星)”后,复旦团队参与研制的第三枚卫星。其核心算法模型由复旦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金亚秋院士团队研发,是复旦空天信息领域的又一重要成果。

图为火箭发射现场。本文图片均由复旦大学提供

  “复遥号”卫星发射后,获取的观测数据可实现对全球电离层参数反演,提升我国空间天气和电磁环境监测能力,有望为空天信息科学领域带来一系列创新成果。

  “复遥号”卫星由复旦大学与天津云遥宇航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卫星搭载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掩星探测载荷和红外相机。在轨期间将重点探索构建空间天气电离层新型智能数据同化框架,实现电离层四维时空参数预测。

研发团队对卫星做检查。

  电离层位于地球表面60-1000公里高度,空间大、非均匀、非线性、难预测。电磁波在电离层的传播会产生衰减,使传播路径发生误差。低轨卫星通过接收GNSS的非直线传播电磁波信号,实现对电离层参数的精准测量与反演。

  电离层研究对空间电磁环境、卫星导航、短波通信、空间天气预报等领域意义重大,过往的研究集中在二维空间。“复遥号”利用卫星导航掩星观测数据,在垂直方向实现1-2km的高分辨率,将电离层预测模型拓展至四维,并考虑从太阳活动到电离层的空间天气耦合机理,弥补当前电离层预测模型的短板。

  “复遥号”是云遥宇航构建的全球掩星星座中的第25颗卫星,该星座预计明年完成90颗卫星的部署,能够实现对包括高纬度地区在内的全球电离层电子密度数据的覆盖。利用包括我国自主研制的北斗导航卫星在内的各类导航卫星信号,在国际上突破了以往掩星仅限于中低纬度电离层测量的局限。

研发团队合影。

  该系统将服务于数值天气、磁暴监测、地震预报、海洋预报等领域,尤其为“一带一路”国家提供时间分辨率优于20分钟的实时预报信息,助力提升我国在全球空间天气预测的国际影响力。

  另据悉,在金亚秋院士的积极推动下,中国电子学会成立空天信息分会,复旦大学空天信息研究院也开始筹建。团队下一步计划融合数据和物理机理,发展更智能的空间天气电离层四维时空参数预测模型,以期提出电离层模型的相关国际标准。学校未来五年也计划参与更多卫星研制,包括发射高分辨率雷达成像卫星、考古卫星等。

 
责任编辑:梁国胜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