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科技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复旦人形机器人来了!未来要做“保健医生”

发稿时间:2024-07-04 22:12:00 作者:王烨捷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上海7月4日电(殷梦昊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烨捷)今天,由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智能机器人研究院研发的“光华一号”人形机器人在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亮相。它是今天上午在WAIC亮相的人形机器人“十八金刚”中唯一一款高校制造的人形机器人。

   视频由复旦大学提供

  据悉,复旦人形机器人"光华一号"身高165cm、体重62kg,不仅会行走,还会做表情,是一种情感高度仿人的柔性精巧作业机器人。

  “我们进行市场调查,发现人们对人形机器人的最大迫切需求就是养老养生、健康护理。”复旦大学工程与应用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智能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甘中学介绍研发背景时说,团队旨在将这款养老护理机器人打造成老年人身边的“保健医生”。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对养老服务和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从一开始,团队的研发目标就非常聚焦——要研发一款能够适用于养老、护理场景的人形机器人。

  “光华一号”全身拥有45个变传动比的混联智能关节和层次化生成式具身大脑模型,以最小自由能原理驱控关节、躯体和全身,能够自如地摆动手臂和直立行走。

  值得一提的是,团队不仅攻克了人形机器人的直立行走难题,还让“光华一号”还能在面部显示屏上做出喜、怒、哀、乐四种表情,让人在与之交互的过程中能够有更加直观的情感体验。

  “我们认为护理机器人不光要有智能,还要有情感。理论上说,我们还可以让它做出更多的表情。”甘中学说,这也是“光华一号”与其他人形机器人的最大不同之处——能够读懂人的表情,并生成相应的情感回应。

  为了实现这一功能,研发团队融合类脑启发的动因与多巴胺激励机制,采用多层次协调的激励算法,使得感知和行为更加拟人化和精细化,形成可控的多模态情感生成模式。

  “多巴胺和内啡肽是生物机制,我们在设计过程中学习融合了这一生物机制,形成一套AI算法逻辑,使得机器人能够具备类似于人的情感。”甘中学说。

  目前,这款机器人还处于实验室研发阶段,准备在四川、河南、江苏、浙江等地开展测试,并不断优化护理功能,确保动作更加安全、精准、柔和,比如把老人从床上扶起来、搀扶老人到厕所等等。长远来看,团队还可能将针对不同老人的个性化需求进行功能定制。

  团队计划今年底推出一款试验品,明年尝试开展小量产业化推广。

 
责任编辑:梁国胜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