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科技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观天测海,“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赋能千行百业

发稿时间:2024-06-08 11:48:00 作者:王一迪 胡慧中 来源: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胡慧中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一迪

  近日,在由复旦大学和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以下简称“上智院”)联合举办的“走进智能气象”主题活动暨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成立仪式上,全新升级、面向产业应用的“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2.0(以下简称“伏羲”2.0)发布,以“伏羲”2.0为核心的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成立,进一步推动智能气象领域的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近日,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成立。成钊/摄

  2023年9月,“伏羲”一句“今天上海不下雨”的精准天气预测,促成复旦大学20年来首次户外开学典礼;2023年12月,“伏羲”也以行业内首个次季节大模型亮相迪拜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挑战气候预测沙漠。

  “自诞生以来,‘伏羲’一直在成长。”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地球科学负责人、复旦大学研究员李昊介绍,自伏羲气象大模型亮相以来,科研团队不断提高模型的精度,推进真实场景的应用。相较于去年推出的1.0系列,“伏羲”2.0的中期天气预报大模型和次季节大模型,面向新能源、航空运输等行业取得进展。

  台风、暴雨、干旱、洪涝……气候变化的加剧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威胁多个行业的稳定与发展。在海运过程中,洋流、风向、台风、航线选择等对航海安全、成本等影响巨大。通过高精度的全球天气预报,远洋气象导航对降低航行成本及规避恶劣天气具有重要意义,但长期以来,航海中的气象导航被日本、荷兰等国外厂商垄断。

  在上智院与中远海运的合作中,“伏羲”2.0进行优化升级,首个面向气象导航优化的全球气象大模型应运而生,为国家航海安全保驾护航。

  李昊介绍:“在面向气象导航对伏羲大模型进行优化的过程中,我们提高时空分辨率,实现未来15天0.1度逐小时气象预测;构建海气耦合模型,纳入风浪、涌浪、海温等要素,提升全球风、浪、流、能见度等预测精度;进行极端天气优化,提升台风、极端降水等更多灾害性场景的预测精度。”多层次焕然升级的“伏羲”2.0,有望助力解决远洋气象导航长期依赖国外服务厂商问题,落实“国船国导”。

  面向新能源产业,“伏羲”2.0是全球首个针对新能源优化的气象大模型,相当于为风电场和太阳能电站装上智能导航系统,能带来更准确的风速、辐照和发电能力预测,优化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效率、平衡电网负荷、减少弃风弃光等。

  令人期待的是,借助“伏羲”,未来可能不再存在飞机晚点、延误等令人恼火的飞行体验。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院长漆远表示:“云量的优化对航空业的飞行安全至关重要。我们能够利用‘伏羲’,对航空关注的低云量、总云量等多个要素进行观测,从而预测飞行中可能遇到的积冰、颠簸、光线明暗不均等各种天气现象,提升飞行体验,降低行业成本。”

  “升级后的‘伏羲’2.0相对数值模式计算速度有千倍以上的提升。”吴昊表示,这种突破不仅提升了预报的精度和时效性,也能为相关产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活动中,复旦大学、中远海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国家气候中心、上海数据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上海科创投集团、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国网电力实验室等13家单位联合成立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通过联盟,各方将共享资源,共同推进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的产业化应用,构建开放、协作、创新的气象产学研生态系统。

  “如果说伏羲系列气象大模型在上智院和复旦大学的诞生突破是从‘0’到‘1’,那么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就是为了解决基础性技术突破后的产业化接力问题,完成‘1’到‘10’乃至‘100’的关键步骤。”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一级巡视员蒋兆理说,“当前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正在加速向经济社会和公共治理的各个领域融合渗透,今天的联盟只是一个开始。”

  坐落于徐汇滨江,上智院汇聚了极具创新活力的AI科学家、工程师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科学、信息通信、经济金融、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科学家,共同为复杂科学场景提供研究新线索、探索科学新假设,从而发现新物质、合成新材料、构建新机理、落地新场景。

  “只有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真正打通,才能形成合力,让科技经得住时间和市场的双重检验。”漆远表示,智能气象创新生态联盟的成立,为上智院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搭建了一个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广阔平台。未来,上智院将全力以赴推动“伏羲”等交叉学科科研成果转化落地,让科学智能给能源、交通、农业、金融等行业赋能加速。

 
责任编辑:原春琳
加载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