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

科技

首页 >> 文字列表 >> 正文

科学测试还是星座进阶版?

发稿时间:2022-04-12 21:45:00 作者:李梦馨 来源: 大众日报

似乎一夜之间,MBTI测试火爆网络,但没有测评师的参与,MBTI测试误差率达30%

  似乎一夜之间,MBTI测试火爆网络。INTP、ENTP等不同人格类型接连登上微博热搜,谷爱凌也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自己的人格类型测试结果是INTJ……MBTI正在取代星座成为新的社交名片。

  网友并不满足于测试自己的人格类型,对于那些经典的影视角色和动漫人物,他们也要通过其行为的蛛丝马迹,来断定所属的人格类型,在几番考证之后,得出甄嬛是INFJ,孙悟空是ENTP的高质量猴子等结论。与此同时,各式各样与MBTI相关的meme图、表情包也迅速传播开来,这股MBTI之风可谓刮得迅猛。但随着MBTI的流行,认为其是伪科学的争议也随之而来。

  科学测试还是星座的进阶版?

  MBTI测试,全称“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即迈尔斯-布里格斯性格分类指标,是一种自我报告式的人格测评工具。MBTI将个体行为差异分为四个维度,包括精神能量指向、信息获取方式、决策方式以及生活态度取向。每个维度各有两种不同的偏好倾向,分别是外向(E)/内向(I)、感觉(S)/直觉(N)、情感(F)/思考(T)、判断(J)/感知(P)。8种偏好倾向,组合产生16种不同的人格类型,用来衡量和描述人们在获取信息、作出决策、对待生活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不同的人格类型表现。

  现如今流行的MBTI测试版本,将16种人格类型的测试结果分为4个大类,包括分析家、外交家、守护者和探险家。这些人格类型都有一个简单的画像,譬如INFJ被描述为提倡者,形容词是“安静而神秘,同时鼓舞人心且不知疲倦的理想主义者”;ENFP是竞选者,是“热情、有创造力、爱社交的自由自在的人,总能找到理由微笑”。

  对于国内互联网来说,MBTI还是个新鲜事物,但实际上,它已经有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二战期间,美国人迈尔斯和她母亲布里格斯,在心理学家荣格所创立的心理类型理论基础上研制开发出16种人格测试,在几次改进之后,MBTI逐渐风行开来。

  值得注意的是,其发明者布里格斯母女二人并未接受过什么专业系统的心理学训练,故此,MBTI的科学性一直以来屡屡受到专业人士的质疑。MBTI问世不久,荣格就曾因为布里格斯母女对实验对象进行干涉,而写信公开谴责量表的可靠性。在心理学界,MBTI的信度问题也存在不少争议。有人认为MBTI的信度不理想,也有人认为由于其描述含混,容易放之四海而皆准。

  但学术上的争论似乎并不妨碍MBTI在民间的备受追捧。MBTI经常被用于职业性格测试,不少人在择业时会参考MBTI的测试结果,了解最适合自己的职业类型。比如,具有逻辑学家特质的INTP,就被认为适合从事数学家、分析师、研究人员、科学家等职业。与此同时,不少公司在招聘时也会将MBTI纳入筛选指标。牛津大学文学系副教授米尔维·艾姆蕾在2018年就提到,《财富》评选出的100强公司有89家在不同阶段对员工进行性格评估,性格测试产业已经形成约20亿美元的市场。拥有MBTI正版版权的CCP公司,每年能创造千万美金的收益。

  没有测评师的参与,

  MBTI测试误差率达30%

  随着MBTI在国内的流行,其商业价值也渐渐凸显出来。在网上搜索MBTI,排在前面的测试链接,大多来自各种互联网心理服务机构。做完几十道甚至上百道题目后,就会跳出一个付费界面,扫码支付后才能获取测试结果。

  花上一笔钱测试后,是否能获得一个准确的自我判定结果呢?从许多人的反馈上看,其实未必。

  “简单的二分切割法,真正能覆盖复杂的人性吗?我表示疑问。”

  “测试结果与当下的状态有关,在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下测试的结果都不太一样,导致我也说不好自己是什么人格类型。”

  “一些问题的设置有点含混,需要分情况讨论。”

  “在回答测试问题时,有时候会分不清是对理想中自己的要求,还是现实中自己的表现。不排除有人会刻意迎合外界的标准去作出选择。”

  ……

  随机让受访者测试后发表看法,就能发现自测MBTI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在进行MBTI测试时,采用的是被测者自我报告的形式,但事实上,人格类型的评估不能简单地依赖问卷结果。有调查结果显示,没有测评师的参与仅使用MBTI问卷,结论的误差率高达30%;而在未经认证的测评师的误导下,结果更糟。

  “事实上,MBTI的每一位测评师都必须经过系统的培训和严格的认证,确保在实际操作和理论知识两个方面都具备过硬的素质,有能力掌握整个评估过程,真正帮助人们发现自我。因此,MBTI的使用必须严格遵守使用资格要求,严格执行规范的施测程序,通过全方位的评估确定个体的人格类型,并作出准确的解释。”一位研究者说。

  这位研究者还提醒,尽管在理论上人格类型可以对行为表现作出某种解释,但是从行为表现出发推测人格类型,或者从人格类型出发推测行为表现的努力却不得不面对太多不确定因素。换句话说,就个体而言,外显的行为、态度与其人格类型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关联,承认这种不确定性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态度,它告诉我们任何单一的逻辑都不足以确定一个人的人格类型或者根据人格类型推论行为表现。

  可以作为一个工具,

  却不能成为一种信条

  既然MBTI并非完全可靠,那么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甘为拥趸?

  其实,尽管MBTI套上了一层科学的外壳,但其本质仍与星座星盘等无异。对于星座星盘、MBTI等,斥为玄学的声音不绝于耳,可奉为圭臬的也大有人在。其实,这都是源于人的“认识你自己”的内需驱动。现实生活中,在层层的壁障面前,人们往往陷入自我定位的迷茫。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无法显示出效力时,就希求依靠外界,最好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得出自我认知的准确结果。

  MBTI当然可以作为认识自己的一种渠道,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思维和人格倾向。但过于迷信MBTI,也会让人模糊掉人与人的差异性,一味趋同,将自己框定在先在的人格框架中,反倒阻碍了对自我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知,是一种无形的捆绑和束缚。而且,随着meme图、表情包的流行,以及与名人、角色的强行匹配等游戏,也会让MBTI人格类型沦为简单化的标签式印象,对普通人来说,更加深了对不同人格类型的刻板印象。

  另一种可能的误导则是,笃信MBTI并且按照它给予的定义去做人处事,当别人质疑时,理直气壮地回应“我生来就如此”,这固然有利于坦诚地接受自己,与自我和解,但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圈定在舒适圈中,是对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变相逃避,进一步限制了自我追求和自我实现。

  在MBTI掀起的这股互联网新热潮中,社交功能被放大凸显出来。在自我栖身于舒适圈的同时,也倾向与同一人格类型的人抱团取暖。在知乎、豆瓣、小红书等平台上,同类群体齐聚,分享彼此的共性,借此建立身份认同。而且,越来越多的人会标榜自己的人格类型,并将其放进自我简介中,释放交友的信号。于是,MBTI就进化成了交友、恋爱的重要凭据,借此可以快速实现趋同避异,亲密关系也容易锁定在同温层中。

  千人有千面,MBTI测试可以作为一个工具,却不能成为一种信条。说到底,认知自我包括认识他人都是每个人终其一生的课题,一套测试题又怎能一劳永逸?

 
责任编辑:张丽艳
加载更多新闻